序号 | 具体诉求 | 答复内容 | 是否解决 |
1 | 推动科技资金“拨改投”转型,采取更加高效的市场化支持方式,探索通过“拨—投—股”的方式,形成财政资金“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推动具有重大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落地。 | 1.目前我局正在谋划推动科技项目和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借鉴探索通过“拨改投”方式,由原来的“撒胡椒面”转变到“精准滴灌”,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拨改投”改革,在产业升级上,由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制造业上,财政资金通过股权投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助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拨改投” 将引导更多资源集聚,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 是 |
2.成立市产研院,“拨改投”改革是这项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科创平台成果转化落地。 |
2 | 按照“扎堆、集聚、连片”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产业园区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增强产业黏性,提升创新浓度。 | 1.印发《金华市大孵化集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聚焦高能级科创平台、十大先进制造业平台和“一廊六城”,统筹谋划环金漪湖、环双江湖等12个区域性孵化集群,各区域性孵化集群按照有高能级科创平台、有创业服务团队、有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有产业园区、有专项扶持政策、有工作协同机制等“六有”模式,系统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孵化平台协同发展,形成匹配全市重大发展战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各具特色、形式多样、高效运行的大孵化集群体系。 | 是 |
2.建强十条重点产业链。出台《深化重点产业链培育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新的“十个一批”工作路径,力争全年打造3条千亿级产业链和2条500亿级产业链。强化传统、新兴、未来产业联动。开展未来产业、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调研,谋划编制未来产业规划,遴选上报省新兴产业集群强链补链项目20个。印发《金华市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组方案》,落实市领导牵头制度,完善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工作体系。持续培育国家集群。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成功为契机,进一步梳理金台两地农机装备领域现状发展情况,制订《金华市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产业链2025年工作要点》,全力争取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现场会在金举办。 |
3.被列入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的《金华市科技金融提能升级“1+N”行动》,从技术创新、成长经营、知识产权等多维度入手,构建具有金华特色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探索推广“创新积分制”在金融领域运用,支持金融机构打造定制纯信用、低利率的积分企业专属信贷产品。发挥低息政策资金工具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企业积极发放贷款,探索“园易贷”“孵化贷”等新模式。 |
3 |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未来产业基地。 | 1.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我市低空经济,壮大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发展量子通信与集成电路。聚焦十条重点产业链,加强市县协同和部门联动,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差异化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在智算芯片、半导体封装等领域项目谋划招引,推进天数智芯、义乌市半导体特色先进封装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 是 |
2.加强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重点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对各层级科创平台实行全过程服务指导,有效提高申报创建成功率。推动全市科创平台高原造峰及对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依托浙中科创走廊,在金华中部地区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大型科研设施,集聚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结合。 |
4 | 围绕“一区一特色产业”,开展产业细分领域研究。 | 强化十大先进制造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先进制造业平台作为我市“未来工业经济发展主阵地”的定位,全面贯彻工业用地“破散促聚”发展理念。出台《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平台扩容调整和产业链适配方案》,推动每个县(市、区)打造一个重点制造业核心平台,确保调整后十大平台规上工业总产值4250亿元以上,新出让工业用地占全市工业用地出让比重50%以上,新增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聚焦各地的主导优势产业,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强化十大先进制造业平台与2-4条重点产业链有机融合适配,加快推动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实现“一县一平台”个性化发展,打造有辨识度的金华工业名片。 | 是 |
5 | 提高政府投资资金引导能力,推动财政资金资本化,撬动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天使类、创投类股权投资资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 | 1.全面加强部门协同,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先后制定了《金华市科技金融提能升级行动方案》《金华市科技保险补贴实施细则(试行)》,《关于支持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金华市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实施方案》《金华市“园易贷”金融服务工作方案(试点)》等文件也在制订中,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助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 | 是 |
2.培育引进耐心资本,积极参与省“4+1”专项基金,引导省级资源服务金华产业发展。动态扩大市产业基金(母基金)规模。建好用好金华启真等科创基金,合理制定政府投资基金存续期,推进优质成果转化在早中期实现有效孵化转化。探索建立科创种子基金风险补偿机制,分担被投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风险。目前,组建金华启真等科创基金8支(总规模127.8亿元,实缴规模64.5亿元),累计投资121轮次、投资金额34.1亿元。已签单科技保险6单,其中,全省首个生物医药领域定制化科技保险产品落地,单项目保额达300万元;农行金华分行为启承铝业发放全省农行系统单户金额最大“火炬创新积分贷”6000万元。到2027年,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创项目90个,投资额4亿元以上。 |
3.《金华市科技金融提能升级行动方案》提出,要积极培育引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深化与国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合作,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力度。加强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对接合作,争取合作建立AIC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优质科技型企业的股权投资。建立健全投贷联动机制,支持银行机构探索“银行+认股权”“银行+产业园区+认股权”“银行+担保+认股权”等多种业务模式,帮助科技企业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拓宽引资渠道、吸引权益投资者。 |
6 | 引导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尊重市场化机制和企业运行规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原则,增强创新平台内生动力,提高平台自我造血能力。 | 1.成立金华市产业创新研究院,赋能服务全市科创平台,确保公益属性。另外,配套成立市产研院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市产研院通过“一院两制”、项目经理制、科研项目“拨转投结合”等创新机制和举措,对外捕捉行业动态、市场趋势与技术前沿,遴选招引科创项目,高效配置公共技术服务;对内为全市科创平台提供统筹协调、项目投资、技术对接等全链条服务。 | 是 |
| 2.建立健全重大科创平台运行管理和“三三制”考核评价机制,前三年重在搭平台、建机制、引队伍,后三年重在培企业、促成果、壮产业,优化制定科创平台年度建设任务书,随平台建设进程逐步提高产业化考核分值比重,催动科创平台加快建设、早出成果,不断提升科创平台成果转化和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探索建立科创平台研发项目备案机制。通过成立产研院,使科创平台对其引育支持的科技企业拥有一定比例的未来收益分成预期。支持科创平台以成果转化收入等自有资金为基础,引入社会资本设立科创投资基金,对引育的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入股,提升科创平台“自我造血”能力和赋能产业作用。2025年,全省重点实验室达11家。 |
7 | 探索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蓄势赋能。 | 1.制订《金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试平台实施方案》(市经信局牵头),聚焦省重点支持方向,梳理现有基础与战略需求,涉及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智能光伏及储能、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纺织服装、智能家居、新型电子材料、集成电路及信创、机器人、未来产业(低空经济、氢能、量子信息)等领域,每个领域明确重点支持方向,并排摸中试项目二十余个,从细分领域、中试活动内容、建设模式、依托主体、布局区域、创建目标等内容形成项目库,实施清单化管理。 | 是 |
2.制订《金华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及《工作指引》(市科技局牵头),各地根据产业特色,聚焦1-2个重点产业,集聚人才、技术、设备、场景等资源要素,搭建概念验证场景,为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浙大—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北大信研院东阳概念验证中心聚焦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做好提能升级、建成省级区域中心,市区聚焦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及信创、低空经济,兰溪聚焦镁材料,东阳聚焦磁性材料,义乌聚焦生命健康、光伏及储能,永康聚焦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智能家居,浦江聚焦智能家居,武义聚焦智能制造,磐安聚焦生物医药。到2027年底实现市级中心“四个”全覆盖,争创省级中心5家,其中2025年新增2家、2026年新增2家、2027年新增1家。 |
8 | 转变传统招商方式,通过与资本、产业界头部机构合作,开展行业专业性论坛、赛事、大会,搭建产业链合作交流平台,打造专业化、品牌化的科技招商平台。 | 1.转变传统招商方式。2024年以来,常态化开展“廊链汇”·浙中科技市集活动,成立浙中科创走廊高校院所产业发展联盟,促进千项成果与本地需求高效对接,16个科技合作、17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额超450亿元。一是坚持常态活动。紧扣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加匹配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创新成果供给,做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动态供需匹配、牵引平衡,畅通“廊”“链”良性循环,持续打造“每季对接、永不落幕”的科技市集。二是坚持开放合作。以“开放、包容、共享”的姿态,主动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大格局,加强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省内强廊的对接合作。持续深化“百博入企”等具有金华辨识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筹备好12月将在我市召开的全省现场会。三是坚持项目引领。用好活动成果,定期回访、跟踪进展,加快推动一批强廊助链项目落地。构建“近期能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六城”强基项目储备库,确保2025年科创强基存量项目12个以上、新建7个以上,总投资超200亿元;“两重”项目5个以上。目前也正在筹备2025年光学工程前沿交叉科学大会(拟于8月份召开)。 | 是 |
2.打造科技招商平台。依托产业链招商主赛道。坚持围绕重点产业链集群,盯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国企、央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依托市场化招商新路径。依托有专业支撑的产业链顾问团队和已建立合作关系的知名机构团队,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新路径,利用基金公司、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的优势资源,收集优质项目信息,集中力量、集聚资源主攻产业链重点招引目标企业,助力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成效。依托基金招商新动能。落实好“机构+基金+产业链”三位一体招商模式,推动全市围绕未来产业设立专项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扩大资金规模,支持更多未来产业创新型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推动金华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