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黎明委员:
衷心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提案!您在市人大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立足于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实际,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提出了具体建议《关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建议》(124号)收悉,切中要害、措施可行,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心系民生、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我们高度重视您的提案内容,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优化转化服务,引育技术经纪人才,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路径
方委员提出的大量研发成果未能形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专业人才队伍短缺及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和痛点。我市正在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大孵化集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抓手,逐步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一是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技术+产业”双向赋能效应凸显。聚焦十大重点产业链,向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倾斜92%的专家资源,选派389名相关专业博士驻企服务,截至2025年4月,入企博士为我市上下游产业链科技企业引入交叉学科专家团队939人,对接硕士毕业实习生1925人,在企业举办培训、讲座1940场,培育产业链企业技术骨干576人,培育省市级研发机构228个,牵头申报各级科技项目176项,为企业获省市科技攻关扶持资金3400万元。
二是推动构建“政府+企业+市场”同向发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贯通。坚持以科技成果合理分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市对入企博士实行创新积分绩效激励,我市五年累计奖励入企博士个人3280万元,博士主导企业自主开展研发项目超2930项。其中,浙江天宁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匹配中南大学肖柱教授团队,攻克铜镁合金轧制技术难题,生产成本降低10%,年增效益超300万元。持续赋能企业“知产”变“资产”,实现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
三是“百博入企”构建“企业提需求—高校供技术—专家促落地”闭环机制。人才赋能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截至2025年4月,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24个,合同金额3.52亿元,联合发表国际、国内核心论文期刊370篇,协助企业申报专利2408件,其中,发明专利50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和软著516项;编制标准530项,其中,制定国家标准14项,地方标准22项,行业标准42项、企业标准213项。
四是完善创新支持政策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为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我市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先后出台《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2025年版)》、《金华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提质行动方案(2025-2027)》等政策,加快统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迭代升级“315”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25年,全市财政预安排12.8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加快科创平台建设筑巢引凤育人才。我市不断加快推进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形成“一院两院区三基地”布局,成功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获批浙江省科技厅“领雁”项目1项,金华市级项目3项;合肥金华线站正式启用、浙中实验室明确选址、示。截至2025年4月,平台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0名,青年博士419名,同比均创新高。
六是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创新高。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创新高,近五年,我市企事单业技术合同成交额从62.96亿元、107.7亿元、168.6亿元、208.89亿元、374亿元持续增长,其中2024年同比增长79%。2025年1-4月,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134亿元,同比增长36.7%。
二、多措并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是强化市场需求导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根据浙江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科发规〔2025〕12号)文件精神,我市完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在政府主导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迭代“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做大做强科技企业主导的“揭榜挂帅”项目攻关机制,出台政策支持校企通过技术需求攻关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2025年,我市修订出台了三大平台研究院绩效考核评价细则,以产学研合作和院地成果转化绩效为导向,在研究院绩效评价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考核中的比重,实行竞争性拨款和绩效奖励,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活力。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我市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积极探索研究院和产业链骨干企业凝练梳理“卡脖子”技术进口替代等战略领域、本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申报与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并择优推荐争取省重大重点专项扶持。2025年,通过市金投集团投融资平台聚合全国优质投资机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合力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长效机制,通过产业链项目推介、行业研究成果分享、产学研论坛等形式,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产业、科技、金融等要素高效融合发展,助推科技成果“破茧成蝶”、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产业生态“枝繁叶茂”,加速科技与资本的双向奔赴,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以资本力量托举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壮大科技成果转化队伍。落实“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助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推动高校与“大院名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深化区域一体化升学制人才培养,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打通普职融通、职技融通通道,拓宽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大力支持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开展“3+2”人才培养,构建“高职学历证羽+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相互赋能的职教新立交。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结合金华市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现状,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四是开展高层次人才“双聘”行动。启动高校遴选一批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鼓励研究院及其主体高校选派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科技副总”等人才双聘入企服务。2025年,吸引全国高校院所不少于300名高层次人才参与我市专家服务团、“科技副总”工作,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从企业遴选一批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技术经理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激发人才积极性,把不同体制、不同单位的人才组织起来协同攻关,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五是完善政策体系,架起成果转化服务桥梁。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涉及的跨部门政策协同问题,2025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委员会下设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跨部门政策落实协同机制,进一步迭代“8+4”政策确保科技成果转化顺利推进,支持技术经理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激发人才积极性。2025年,以大孵化集群建设为引领,我市出台《金华市大孵化集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依托联合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校企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利益共享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落实孵化器财政补助政策,探索对孵化毕业企业跨区落地的税收分成和考核奖励支持。鼓励孵化器及其管理人员持股孵化,增加对种子期项目早期投资。
联系人:陆军雄,电话:82050189
金华市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