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斌委员:
您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金华市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提出如下办理意见: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我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服务,引育创新人才,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2022年,为着力破解科技体制机制问题,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我市成立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市委科技强市领导小组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落实政策、创新政策、整合政策,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快速兑现、精准发力,让更多财政资金为科技创新服务。二建好用好浙中科创走廊、浙中实验室、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战略支撑。三是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造成果转化示范区。四是壮大科技人才队伍,高水平招引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第一资源、战略资源的作用。
二、完善创新支持政策。为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我市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政策意见》、《金华市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2025年版)》、《金华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提质行动方案(2025-2027)》等政策,加快统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迭代升级“315”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打造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创中心。2025年,全市财政预安排12.8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科创平台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是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我市不断加快推进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建设,形成“一院两院区三基地”布局;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已成功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获批浙江省科技厅“领雁”项目1项,金华市级项目3项;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Science Advances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接收论文100余篇。合肥金华线站正式启用;浙中实验室明确选址,方案设计正式公示。我市积极探索平台牵引的教科人一体推进模式,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支持、激励等机制,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和梯度培养。2024年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0名,青年博士419名,同比均创新高。
四、深化科技创新服务。加快推动“揭榜挂帅”云服务平台、“百博入企”、之江驿站等柔性引才平台支撑作用,强化校地、校企合作。2024年,“揭榜挂帅”云平台累计发布榜单3167个、总榜额27亿元,兑现榜单408个,兑现金额3.98亿,累计吸引1055个团队前来揭榜,共揭榜606项、榜金超7.3亿元。2022年入企挂职的144名博士共为企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720次,协助企业实施自主研发项目立项发展规划302项,校企合作建立研发机构23家,成功转化高校院所科研成果34项;协助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175项,编制标准并正式发布实施的共39项。2024年,受理通过758家企业共2998个自主研发项目备案,比2023年同期645家备案登记企业增加了113家,企业自主研发备案登记项目数同比增长12.83%。我市技术交易额达374.02亿元,增速79%,位居全省第二位。技术交易额占GDP比重为5.4%,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去年提升6位。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增幅、技术合同成交额发展指数均居全省第三位。为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我市高校与科研院所实施成果转化的能力水平,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全年共受理科技成果评估187项,实现产值38.74亿元,利润5.37亿元,税收3.46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制定《关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方案》,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联系人: 胡继宏,电话:82050167
金华市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