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义乌市立足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四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健康研究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以下简称“国际医学院”)“三院一体”医学研贯通。据了解,这种创新的医学研贯通模式充分发挥一个党委统一领导、多个不同功能行政主体相对独立运行的机制优势,以浙大四院为主体依托,其中,健康医学院以开展科研为重,浙大四院侧重临床诊疗,国际医学院主要负责教育及部分基础研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探索“教研医”嵌合式发展路径,全力打造“医院+医学院+科研机构”一体化育人模式。2024年,由浙大四院王凯教授领衔研发的靶向新药——迈华替尼,进入申报上市过程中。这款新型药物已经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肺癌诊治能力、降低肺癌死亡率,推动我国肺癌综合诊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三院”坚持医教研产深度融合, 对标国家级科研平台,持续开展前瞻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打造生殖、肿瘤、再生与衰老、代谢、RNA、遗传、膜受体与脑医学等七大医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党委书记 王凯:几年来,我们每年都是有20多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得,同时在去年我们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了三项国家重点研发的计划,在2023年由我牵头的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的研究,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我们的科研助力了我们的临床。
以临床问题为中心,全省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全省RNA药物智能设计重点实验室、浙江一瑞典肿瘤免疫联合实验室、浙江-丹麦再生与衰老医学联合实验室、生育力保护与促进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相继在这里落地。
此外,围绕学科建设规划,精准引育多位高层次人才,同时注重内部人才培养。目前,已集聚国家级人才17人、省级人才计划29人,培养了本土首位博士生导师。同时,构建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毕业后教育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党委书记 王凯:未来5年之内我们这里国际教学的规模和质量会不断地提升,会成为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医学教育方面一个重要的示范。我们200多个学生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所以说这些人培养出去以后,都是代表中国医学教育的水平。
如今,浙大四院已获批国家级专业基地11个,拥有硕博士生导师71人,在读全日制研究生477人;成立“一带一路”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打造了来华留学临床医学本科教育(MBBS)示范地。
“三院一体”发展新模式只是义乌以教科人融合塑造发展新优势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推进教科人一体化工作,义乌构建了“面上政策统筹+一院一策”双轨政策体系和“双聘双跨”校企人才共享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创新效能。未来,义乌将继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义乌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丁国强:首先是建立完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通过持续加大财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投入,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其次是持续深化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的教科人融合贯通,依托浙江大学“三院一体”、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义乌雷达技术联合实验室等高校平台,构建政策制定、预算编制、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数据共享等协同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