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为主抓手,大力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完善科技政策环境,科技创新向上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目前,义乌市在全市率先夺得2023年度省“科技创新鼎”,寿仙谷参与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双双实现“零”的突破。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1-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95.62亿元,居全省第6(排名比2023年底提升4位),同比增长5.2%;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45%,高于全省平均0.36个百分点(全省平均3.09%),居全省第3(排名比2023年底提升1位);
1-6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22.7%,比全省平均(5.3%)高17.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1.0%)高7.6个百分点;全市技术交易额达24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同比增长95.35%,增速居全省第2。
(二)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推进情况。聚焦优化顶层设计,明确职责任务,厘清工作流程,制订印发《浙中科创走廊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浙中科创走廊“165”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六城”实体化管理机构纵向到底,各协同部门横向到边的建设新模式。明确“月调度、季推进、半年研判、年度总结”协调机制,有组织推进成果(院企)对接和招院(商)引所(资)的对接机制,聚焦推进国际枢纽港建设和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的“港”“廊”“链”联动机制,及绩效导向、问题导向的督查机制。
(二)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情况。坚持高质量赶超发展导向,聚焦平台从“有”到“优”,在“510”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迭代升级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目标到2027年推进形成十大标志性成果,与100家大院名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实施1000项科技创新和揭榜挂帅项目,集聚10000名科研人才。制订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年度目标、标志性成果等,任务式推进、清单化落实。积极发挥创新主平台优势,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光电子研究院获2023年度浙江省高校地方研究院评估A级(16家A级单位中排名第6,且成立时间最短),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以筹建省实验室为目标,引进全职高层次人才7名,同比增长75%。
(三)顶层设计优化情况。对标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先进经验,制定完善政策体系,制订《关于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承载区的若干意见(送审稿)》,打通行政、政策、地域等边界,加强要素协同供给,推进“教科人”一体化贯通,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关键作用,制定《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若干政策意见》。强化金融政策支撑,与中国人民银行金华市分行联合制订《金融支持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四)创新主体培育情况。积极开展高新技术认定管理专项自查,指导县(市、区)进一步完善管理协调机制。持续推进梯度培育,动态调整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70家、科技领军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累计认定推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87家。对700余家面临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逐一摸底调查,指导企业规范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加强协同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开展自研项目备案、研发费用归集等业务培训,培训企业财会人员400余人次。 (五)重点指标潜力挖掘情况。对照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制定2024年县(市、区)任务指标清单,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建立重点指标督查机制,召开市县科技局长工作调度会2次,通报并督促相关县市落实整改举措、补齐指标短板。强化与建设、国资、统计、税务等部门协作,联合举办国有企业、建筑业企业研发投入专题培训,指导企业做好研发投入规范归集,全面提升研发投入的统计数据质量。
(六)双链融合工作情况。牵头组建市机器人产业链培育专班,形成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组建“金华市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服务群”,增强专班工作人员、机器人企业和机器人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对接。牵头制定《2024年金华市机器人产业链培育工作要点》,明确产业链发展目标,制定重点任务10项。积极组织开展调研、招商,链长或常务副链长带队走访全市机器人企业,调研产业发展情况。组织全市机器人企业赴杭州、上海等地对接高端机器人创新资源,开展机器人产业链招商。举办市机器人产业链“链群配”对接活动。
(七)问题情况。一是省级研发机构不多,科技成果产出不够。高能级研发机构尤其是省级以上重点研发机构数量不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全省119家,排第7)。部分高能级平台尚在建设初期,有组织科研攻关的成效还未显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的能力还需提升。二是科创强基项目投资率居全省后位。1-6月完成率58.3%,完成了“时间过半,进度超半”目标,但相比其他地市投资率还有所不足,暂排全省11。项目工程支付金额滞后于形象进度投资,部分项目存在资金艰难问题,例如:师大创新城(一期)和婺城区临江智能智造数字科创园项目建设单位均为婺城区城投集团,同期承担建设多个项目,资金较紧张,实际工程款支付缓慢。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下降态势尚未逆转。1-6月增速为22.7%,虽在全省前列,但较1-2月44.4%、1-3月34%、1-4月29.2%、1-5月23.6%分别下降21.7、11.3、6.5、0.9个百分点(主要是受经济形势影响,企业信心不足、预期不稳,对需要长期投入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意愿下降)。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步,市科技局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对标“要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坚决扛起“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的时代使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奋战三季度,决胜‘全年红’”的姿态扛起浙中科创走廊“主战场”担当,推动科技工作向高攀升,整体进位。
一、聚焦走廊高质量建设,全力做好“统”的文章。以贯彻落实浙中科创走廊“一廊六城”建设工作汇报会精神为契机,持续深化“165”工作体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细化落实。锚定高质量发展,加快“六城”发展规划编制及修订,优化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组织体系;突出“一盘棋统筹”,加快印发走廊专项政策;加大督查力度,开展浙中科创走廊任务交办、科技创新鼎创建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督查,确保闭环管理、动态督办、落到实处。
二是聚焦标志性成果打造,全力做好“攻”的文章。以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为指引,推进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等标志性平台聚焦科研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尖”的战略竞争优势。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浙中实验室积极向上争取国家专项债,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做好冲击省实验室准备;浙江产业光源项目力争年底前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窗口指导”。加强重大科创平台绩效考核评价,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建好用好、发挥实效。持续深挖重大科创平台牵引的科教人一体推进典型案例,深化以脉链、聚杰为应用场景试点推进现代“五金产业一类事”增值化服务改革。
三是聚焦重点指标进位,全力做好“提”的文章。强化指标晾晒,紧盯科创强基项目计划投资目标,倒排建设进度清单。保存量,加强统筹协调、压实主体责任,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对滞后项目发函提醒;谋增量,建立健全项目库,全力推进第二批科创强基项目增补入库,做好来年项目储备,确保科创强基项目三季度完成投资额23亿元,投资完成率88.5%。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浙中科创走廊等考核分解任务,落实每月调度,加强指标完成情况跟踪,及时分析研判。强化部门协同,举办国有企业、建筑业企业研发投入专题培训,指导企业做好研发投入规范归集,全面提升研发投入的统计数据质量。强化服务保障,推进落实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建立网格化服务和统计监测机制。研究修订企业研发投入存量与增量相结合的补助办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三、今后一段时间改革工作思路
下步,市科技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增强改革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蹄疾步稳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以试点为“机”,打造“教科人”融通新范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推进“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省级试点建设为契机,分发挥企业创新、高校学科、新型研发机构机制等优势,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机制。一是打造应用场景。推动浙师大、金职大等本地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资源整合、目标协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教科人”一体化应用场景,深化试点实现“金华创新、全省共享”。二是建设融合平台。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共同体。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合作,协同打造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量子研究院等科技人才合作样板。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三是提供最优服务。加快培育专业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机构,提升人才增值服务能力。推进人才“同城同享”改革,探索省市属高校、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人才同城待遇。综合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扩大教育、医疗等优质服务供给,提升人才在金华、爱金华的获得感归属感。
(二)以科产贸为“引”,打造科创领域增值化服务新样板。聚焦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以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为牵引,以五金工具特色产业为应用场景打造脉链数智等平台,以“龙头企业搭台、政府精准赋能、助力产业转型”的模式持续推进五金工具产业“一类事”服务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的“三个转变”。一是服务主体的转变,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企业精准性,扩大服务半径,服务主体从以往单一的“政府端”转变为“政府+龙头企业”两个主力军,实现项目、政策、金融、人才、开放、数据等要素的互通共享,帮助企业实现乘数效应;二是服务内容的转变,从原先面向“大众化”的科技型企业转变为面向“小众化”的有发展需求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共享研发、共享设计、共享检测等增值化服务,满足企业个性化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涉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服务方式的转变,从以往“单一平台”服务转变为“多平台”联动,根据问题的不同来源及不同情况,依托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多个不同平台开展服务,提升服务效能。
(三)以成果落地为“需”,打造“一链五端”成果转化新模式。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服务体系、评价体系,全面打通成果转化全过程各环节,打造成果转化最优地、首选地、理想地。推动成果转化体系从一维向多维拓展,打造“一链五端”立体化、体系化、高效化成果转化体系,致力构建“六个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一个成果库、一批联合创新中心、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一批成果孵化基地、一个成果转化“基金丛林”、一揽子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项以上。着力实现“五端机制最优”。一是供给端:科技攻关市场化立项机制最优,年入驻产业化导向科研团队20个以上。二是需求端:“院-企”技术需求对接转化机制最优,年设立院企联合研发机构5家以上,助企实施科技项目100项以上。三是人才端:创新人才助力成果转化动力机制最优。构建“骨干专家+青年博士+科技特派员+成果转化助理”技术经理人体系,“一个骨干专家+一个课题团队+一批青年人才”“1+N”组团式入企服务模式创新迭代,技术经纪人队伍持续扩大。四是资金端:成果孵化产业化基金支持机制最优,“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科创基金+产业基金”的基金矩阵加快构建。五是服务端: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破解机制最优,“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大市场”科技服务机构体系构建完善,年技术交易额在200亿元基础上稳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