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搭台立柱

发布日期:2024-06-05 16:27    浏览次数:    来源: 衢州市科技局

衢州市科技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积极谋划实施青年专属制度政策,全面建好“三支队伍”。

营造创新生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一是建立青年人才“先用后转”科技成果池。为进一步提升青年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通过培养技术经纪人拓宽产业化路径,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组织开展青年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衢动力”提升活动暨2023年衢州市技术经纪人培训,启动衢州青年人才“先用后转”科技成果池,推出来自衢州学院、浙大衢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研院等单位共248项科技成果,由企业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建立体系化的权益保障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免费试用”所带来的风险,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支付宝”,促成技术需求方和成果供给方的“双向奔赴”。二是多措并举强化青年人才培养使用。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担科技项目的比重,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明确市级人才工程、担任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任务和重点攻关课题负责人中青年人才比例。将“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中青年人才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青年人才担任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任务、重点攻关课题负责人比例达到30%以上”列入省级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试点目标任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专门设立高校服务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资金 1000 万元,用于资助青年科技人员的比例不低于 50%,真正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有成长机会。三是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进一步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加快集聚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建强人才梯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配合市委人才办开展青年人才月活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出席衢州市青年人才月活动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问。市科技局牵头举行15个创新联合体集中签约,推动“人才下沉企业、企业走进平台”,有效衔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供给端和企业技术需求端,促进青年人才与衢州产业的深度融合,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青年人才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强化众创空间建设。万洋众创城等3家众创空间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西区园荣获浙江省优秀众创空间。柯城村播基地列入省级众创空间清单,累计培训学员10000余人,孵化出本土“村播”达人150多人,其中60多名青年主播实现月收入超万元,带动本土农产品销售,助力共同富裕。

畅通交流渠道,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后顾之忧”。一是营造氛围,激励有志青年投身科研。给予青年科技人才长期稳定支持,畅通青年科技人才晋升通道,优化完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梯度培育机制,抓好科技领军人才选拔,培育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类“南孔精英”。深化科技创新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的改革,扩大科研的自主权和人才评价评审的自主权,给予青年科技人才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容错空间,鼓励探索、包容失败。打造“科创有礼”金名片,成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之家,建立了“科创论剑30人”活动机制,遴选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对我市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献良策、谋发展,及时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在衢生活、工作难题,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二是组团服务,为青年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从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中挑选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青年科技人才,按照技术领域分成8个工业特派团,和全市60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结队帮扶,聚焦企业科技创新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由单项作战升级为团队服务,为企业提供“管家式”精准组团服务,推动企业发展提速升级。2023年,工业科技特派团对接企业1387人次,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287项,完成成果转化118项,达成合作协议金额1000余万元。三是互聘互挂,畅通人才交流合作。加快市级高能级科创平台高层次青年人才资源辐射和流动,推动高能级平台与市县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双向互聘,支持青年人才到龙头企业担任首席技术官、技术副总,龙头企业优秀青年研发人员到高校平台担任研究员、产业导师。目前,电子科大长研院率先探索人才互聘模式,聘请巨化股份副总担任研究院材料工程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利用自身市场经验和技术积累,指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加快综合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积极开展校企“双走进”活动,推动青年人才下沉企业,2023年以来,我市开展青年产学研对接活动196场,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37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8家。新授权发明专利72项,引进孵化落地企业37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等38个创业人才项目相继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