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期间,对浙江提出“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新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省委和市委全会对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科技部门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引领,聚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谋划实施“六大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点上突破、线上推进、面上提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贯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新质生产力。
1.主线——科创走廊提能升级工程。总的思路是:聚焦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做强做优科创走廊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目标体系,提升浙中科创走廊支撑力引领力。一是管理机制提效。制订科创走廊专项政策,指挥部及“六城”健全实体化运营机构,优化完善机制体制和发展规划;“六城”协同在线应用全面投入运营,科创走廊数字化改革应用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六城”建设提质。金华科技城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产业光源完成中国首个、国际第三个软X射线共振散射束线实验室即金华线站建设,启动国际领先的X射线吸收谱线站即金华先进线站预研,完成浙江(金华)产业光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设书,争取向国家发改委正式申报窗口指导,完成合肥光源金华线站建设并试运行;义乌科技城深化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三院一体”模式,争取国家示范;师大创新城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启用师大科创园;中央创新城浙大金华研究院新药创制中心、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中技所金华中心高质量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组建首期规模1亿元的概念验证基金,累计完成项目、成果、技术等概念验证50项以上,落地转化5项以上;中技所金华中心落地挂牌,建立组织架构,重点建设两平台两系统,即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与展示平台、大数据科技招商系统、知识产权分析系统;金兰创新城重庆大学长三角(兰溪)镁材料研究院创建省新型研发机构;光电创新城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三是工作成效提速。实施省科创强基重大项目10项以上,总投资13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8亿元以上;争取省“尖兵”“领雁”及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30项以上;举办第二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打造国际化、开放式科创走廊。
2.平台——“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总的思路是: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采取集聚式、一体化创新资源统筹配置方式,解决产业链的痛点,打通创新链的堵点。2024年启动实施“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聚焦10条重点产业链,到2026年,打造10个制造业重大科创平台,与100所大院名校开展合作,实施1000项项目,集聚10000名科研人员,以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加速蝶变。一是以产业之需,谋平台布局。聚焦我市10个重大制造业平台和制约10大产业链发展的颈,2024年推动6家左右重大制造业平台创新能级提升,设立重大科创平台专项,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为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二是以院校合作,聚创新资源。聚焦传统产业转型、高新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2024年推动与50所大院名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建优建强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现有合作平台,建立并优化“一链一校(院)”“一县一校(院)”等合作模式,形成结对合作赋能产业链创新的新范式。全力支持地方院校建设,支持浙师大创建“双一流”大学,推进金职院高质量办好职业本科院校,加快金华理工学院建设。三是以合作攻关,促成果转化。强化企业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出题者”“答题者”和“阅卷人”作用,完善链上企业参与攻关需求征集与榜单编制机制,试行“链主企业联合出资挂榜”制度,2024年,组织实施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400项以上,加快各级科技计划等成果在企业转化产业化。四是以人才集聚,强智力支撑。深入实施“才聚八婺 智汇赋能”行动,争创并擦亮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量子城等“国际化”“国字号”科创品牌,2024年集聚4000名产业科技人才,奋力推动人才引育向“高”攀升、向“新”进军。
3.主体——“量质并进”产研融合工程。总的思路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企业强内功激活力,促进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大提升。一是深入推进“双链融合”。聚焦“2+4+X”主导产业和10条产业链,加强重点重大项目主动设计,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成长为产业链关键节点控制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安全性可控性,实施“双尖双领”项目20项以上,市级重大重点项目200项以上。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围绕10条产业链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企业主建的省级研发平台总数超过800家,争创省级创新联合体1家以上。二是深入实施“两个计划”。即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和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2024年,出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过350家、1200家,科技领军型企业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三是加快推进“两个提升”。即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研发经费投入“双提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库,推动企业研究院、高企研发中心形成梯队化、体系化建设格局,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超过58%。
4.人才——“三位一体”人才牵引工程。总的思路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高校学科、新型研发机构机制等优势,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机制。一是打造“三位一体”应用场景。高质量推进“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等省级试点,推动浙师大、金职院等本地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资源整合、目标协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教科人”一体化应用场景,深化试点实现“金华创新、全省共享”。二是建设“三位一体”融合平台。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共同体。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合作,协同打造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量子研究院等科技人才合作样板。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三是提供“三位一体”最优服务。加快培育专业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机构,提升人才增值服务能力。推进人才“同城同享”改革,探索省市属高校、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人才同城待遇。综合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扩大教育、医疗等优质服务供给,提升人才在金华、爱金华的获得感归属感。
5.成果——“一链五端”成果转化工程。总的思路是: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服务体系、评价体系,全面打通成果转化全过程各环节,打造成果转化最优地。聚力打造“六个一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体系从一维向多维拓展,“打造一链五端”立体化、体系化、高效化成果转化体系,2024年初步构建“六个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即一个成果库、一批联合创新中心、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一批成果孵化基地、一个成果转化“基金丛林”、一揽子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项以上。着力实现“五端机制最优”。即科技成果转化供给端、需求端、人才端、资金端、服务端“五端机制最优”。供给端:科技攻关市场化立项机制最优,年入驻产业化导向科研团队20个以上。需求端:“院-企”技术需求对接转化机制最优,年设立院企联合研发机构5家以上,助企实施科技项目100项以上。人才端:创新人才助力成果转化动力机制最优。构建“骨干专家+青年博士+科技特派员+成果转化助理”技术经理人体系,“一个骨干专家+一个课题团队+一批青年人才”“1+N”组团式入企服务模式创新迭代,技术经纪人队伍持续扩大。资金端:成果孵化产业化基金支持机制最优,“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科创基金+产业基金”的基金矩阵加快构建,市级基金总规模达50亿元。服务端: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破解机制最优,“中技所金华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大市场”科技服务机构体系构建完善,年技术交易额在200亿元基础上稳定提升。
6.环境——“重实效”政策优化工程。总的思路是:聚焦系统性、精准性、突破性,加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组织协调,形成“1+1>2”政策效应,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最佳创新沃土。重,就是突出补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政策空白。2024年,着眼推动科技、产业、人才、资金等深度融合,制订出台《关于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科创高地的政策意见》等,探索教科人资源一体化配置最优路径机制。着眼打造成果转化“三个地”,完善成果转化“1+X”方案体系,配合市人大制定出台《金华市企业创新促进条例》。着眼推进平台高质量发展,制订出台《金华市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金华市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评价评估管理办法》。实,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实情考量,以务实的做法,聚焦“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政策“精准滴灌”,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效,就是效果体现在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上。2024年,全市省级以上人才项目数增长超过30%,年度技术交易额2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