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金华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 68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02-28 15:01    浏览次数:    来源: 金华市科学技术局

施润锦委员:

您在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68号提案《关于厚植科技创新底蕴,铸就金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建议》收悉。经局党组研究,现答复如下:

2020年,面对多重困难挑战,金华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对标“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第一时间构建了由市县政府“一把手”挂帅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聚焦聚力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领域,全力争先创优、实干苦干,打好创新赋能智造“组合拳”。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0%

一、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梯次培育创新主体,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启动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三清零”行动,2019年金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幅30%,居全省第4位;有发明专利的企业占比从2017年的10.9%提高到2019年的19.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从774家增加至1545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41家;创新主体质量也得到提升,2020年省创新领军企业增加到13家(其中培育类9家),比2015年增加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346家增加到2020年的137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013家增加到4645家,迈上金华科技企业发展历程新台阶。

二是精心搭建产学研桥梁,区域创新资源不断集聚。1999年起连续举办19届金华工科会,先后引进28家高校院所,设立51家技术转移中心,签订科技合作项目2500余项,直接协议金额66亿元;科技大市场完成县市全覆盖2017年至2020年征集技术难题近1300项,发布成果1.4万余项,完成技术交易合同953项。创新柔性引才机制,百博入企共选派245人次博士、教授入企挂职,为200余家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00余项,申请专利435项。北航金华北斗应用研究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金华分所、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浙江分院等近20所校地合作科研机构落地。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组织全市142家企业、17个园区加入G60科创走廊产业和园区联盟,达成合作项目120余项,积极谋划创新特色,争创了五项第一(即先后成立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联盟、国际院士中心、长三角G60金华(上海)科创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华)示范基地)。

三是努力打造最优科创环境,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形成全省首推研发投入奖补政策,并先后出台创新九条智选金华”“双龙引才等科技新政、人才新政,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政府服务优化,市发改、经信、科技等多部门协同推进“8+N重点细分行业创新发展,实施研发投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等创新型城市建设系列行动计划。连续举办四届科技婺商评选,树立创新创业典型;成立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搭建政企对接平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市区科技信贷银行由1家扩大到8家;科技特派员工作全省领先,连续15年获省先进。深化最多跑一次”“互联网+”科技服务,20项科技服务事项100%实现网上办95%达到掌上办,创新服务满意度、便捷度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空间布局“散”。各类产业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集聚度不高,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全市范围内缺乏统一的工业布局和功能定位规划,造成不同产业布局散乱、相互交错。虽然较多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集聚,但彼此间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及服务关系,“集而不群”现象较为突出。

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低”。高能级科创平台偏少,创新平台能级和数量与杭州、宁波相比差距较大,创新资源碎片化,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85%,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资源消耗仍然较大,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偏弱。新兴产业增速偏慢,高新产业占比较低,“十三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仍偏传统,具有自主掌控力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群尚未形成,产品附加值偏低;电镀、表面处理、环保等产业功能配套仍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及基础件仍大量依赖进口,产业链控制力不够强,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更多表现为商业模式创新,缺乏“硬核”型制造业项目支撑。工业效益水平偏低,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均居全省后列。

三是龙头示范效应“小”。龙头企业整体偏小,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4556家,其中省隐形冠军企业(含培育)131家;大型工业企业42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0.9%;全市仅5家企业入围2020年全省民营经济100强名单。创新型领军企业涌现不够,科技含量高、平台型、雁首型的大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还比较少,“雄鹰行动”培育企业仅3家、民营制造业500强仅2家,居全省第八和第九(与丽水并列)。全省首批105家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中,金华6家,仅占5.7%。规下企业数量占比全省最高,大量中小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打赢科技创新攻坚战助推金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好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攻坚战以平台提升带动城市扩能,全面提升人才吸附力、创新承载力。打造浙中科创大走廊核心平台。构建一廊串联、六城聚力的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龙芯智慧产业园、前沿光电材料产业园、健康生物产业园、金华青年创新谷,加快落地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金华智联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各产业、园区联盟的作用,深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合作;深化九城市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优化长三角G60科创云等一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做深做实G6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推动科技成果拍卖、两院院士走进G60等活动常态长效,加速科技成果专业化、项目化;探索金融创新服务,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政策。着眼深化改革和优化服务,共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打好创新主体培育攻坚战。抓创新主体升级,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梯度培育。深入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构建完善小升规、规上高、高成长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链加强头部引领。精准培育省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支持金华市制造业“8+N”重点细分行业领域企业成为国内龙头企业、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加强产业培育。用好用足政策,加大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招引,引导全市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加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光电、智能制造等产业深化细分行业领域,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三是打好创新载体建设攻坚战。加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重点建设永康五金、武义电动工具、义乌光电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不断优化创新运营主体、综合体运行、服务团队优化等机制,充分发挥综合体的效益。加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加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创投机构参与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和绩效评价,建立考核奖励和淘汰机制,推动制造业专业类孵化机构和在孵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研发体系建设。加快企业研发机构扩面提质,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升研发机构能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省级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

是打好科技人才招引攻坚战。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迭代梳理科研攻关清单通过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协同发力,用全球大脑解金华难题。打造揭榜挂帅人才峰会,联动著名高校院所、顶尖人才团队、专业服务机构等资源,常态举办揭榜挂帅人才峰会,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招才引智、技术交易活动品牌。开展千榜助千企三服务活动,市县联动发布千个技术难题榜单,巡回组织企业进校园、解难题、引人才,精准化推动揭榜项目对接落地。建立领导领办揭榜挂帅项目机制,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打造集成化人才综合平台。加快建设金华之心·人才智谷,集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数字文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和揭榜挂帅服务中心于一体,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市的先导区块。健全完善金华(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运营机制,协助建设金华(深圳)人才大厦等,着力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大飞地布局,全面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和资本要素。

五是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攻坚战。精心举办第20届工科会。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接轨长三角、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高频率多层次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精准对接,高质量举办第20届工科会暨长三角G60科创大会,力争达成科技合作签约项目100项以上。积极推进科技项目合作和科技交流。进一步推动国际科技精准合作,桥接全省国际科技合作云对接活动,加速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浙中科技大市场建设,组织实施制造业细分行业20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300项左右科技项目攻关。全年实施制造业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200项以上,实现技术交易额70亿元以上。加快人才引领。注重发挥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和海内外专家团队在破解技术难题和推进成果转化方面的领军作用;争取招引省海外工程师、外国专家引智项目5项以上,新引进企业挂职博士教授100名以上,新引育研发人员和产业技术人才万名以上。

联系人:方黎明   联系电话:82469791

                              

 

 

 金华市科学技术局

                             20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