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明委员:
您提出的《依托“一装置一基地两研究院”,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收悉,您的提案从建立准入机制、加强合作交流、设立联合项目等三个方面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奋力推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经会同市经信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做好政策支持
2022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下发了《金华市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金华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 《浙中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总体方案(2023-2027)》等政策方案,拟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为产业发展培育生命健康龙头企业、壮大重点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先导性指引,在政策层面有力地推动我市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加强校企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印发《金华市推进校企创新人才双向交流 助力“三支队伍”建设的行动方案(试行)》,推动科研院所负责人和龙头企业高层形成互派交流机制,培育一批科学企业家,构建常态化院企人才交流与成果精准对接通道,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建立院企“双元制”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产教融合、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支持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中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依托建设主体高校设置专业硕士、博士联合培养点,聘任在金高校、科研单位、医疗卫生机构、企业担任兼职导师,与合作企业以技术转化项目、合作研发课题等形式联合培育研究生。
2.百博入企拟出台新政策。“百博入企”新一轮五年行动计划,以十大产业链为切口,以链主企业专家顾问团、创新服务团、链上规上科技企业全覆盖等形式开展人才入企挂职。五年内引进不少于100名以上博士、教授专家入企开展为期2年的挂职,形成高端人才链赋能产业链的科技人才资源池。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1.打造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市县联动,引导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加快构建科技领军企业或科技小巨人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协同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项目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2.强化科技资源和信息共享。探索成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按照“应入尽入”原则,将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科学仪器设备纳入平台库内。建立市级财政资金购置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服务,条件允许情况下免费向社会提供论文、专利、标准等信息共享服务。通过浙中科创走廊“一廊六城”协同在线、科技大脑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便捷化服务。支持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区域使用创新券购买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
3.打造成果对接品牌化活动。擦亮金华工科会招牌,持续举办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扩大效应,不断创新办会模式和内容,导入全球科技、人才、成果等创新资源落地金华开花结果。办好双龙科创论坛、婺江鑫药论坛,促进资源对接和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鼓励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赛、学术论坛、成果展览、技术对接会等各类国内外成果转化活动。
三、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开展联合攻关
1.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市场的成果研发转化机制。依托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构建完善“研究院+产业园+科创基金+运营公司+孵化器”体系,推进生物医药与智慧医疗等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和成果产业化;支持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推进产业光源市场分析和项目预研,紧扣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浙中实验室(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筹建浙中地区院内制剂转化基地,建立浙江省种质资源成果转化新模式,打造“5+1+N”平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业孵化、项目投资、人才培养等“五位一体”创新功能。
2.推进项目攻关淬炼人才。健全企业需求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有效链接高校院所人才团队资源,每年攻克行业技术难题100个以上,争取省“尖兵”“领雁”及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30项以上。通过“尖兵”“领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市级科技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超过30%。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关怀!期待您继续给予建议和指导!
联系人:陈景来,联系电话:8246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