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国龙委员:
您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挥“科学家+企业家”优势 助力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318号提案)已收悉。该件针对2个短板问题提出了协同机制、交流平台、信息互通和闭环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与经信局, 市科协, 市工商联等相关单位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省委“新春第一会”旗帜鲜明树立“大人才观”理念,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以“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引领,以人才一体贯通产学研为突破,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坚持在创新深化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全面塑造科技人才工作制度优势、平台优势、服务优势,加快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雁阵格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金华篇章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一、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强化中共金华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等统筹,设立实体化的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高效运行“领导小组+指挥部+实体化专班”的管理体制,定期召开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办公会,浙中科创走廊建设联络员工作会、现场会及部门会商制度,进行工作情况汇报总结,统筹协调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等相关工作,围绕三支队伍建设,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充分调动全市各地建设积极性,建立市县联动纵向联动、部门协同横向协同的一体化推进机制,合力解决重大问题与重点难点,实现上下贯通、条抓块统、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强化闭环管理,形成共建合力,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推进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坚持“之江同心·新知新质圆桌会”工作机制,积极承办省“科学家+企业家”圆桌会,举办“加快前沿新兴氢能产业发展
抢占‘绿色未来’发展先机”之江同心·经济圆桌会议等,发挥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等知识界人士融合作用,凝心聚力推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
二、建设创新平台,做好科技人才支撑保障
一是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引育高端人才的重要载体。科技系统将聚焦提能升级,不断提升科创平台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重点打造浙大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2024年合肥光源金华线站实现试运行,浙江产业光源申请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5人以上。全市26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高层次人才60余人,成功引进专家顾臻、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封东来院士等团队。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累计引进团队23个、研究人员238人,成立联合实验室12家,引进孵化企业25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领雁”项目1项,“Easy cell—CAR-T细胞递送器械引领者”项目荣获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完成大仪平台基建工程,确定“金华产业光源”建设地块并完成微振动测试,引进各类人才103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金华线站正式开工建设,申报国家海外优青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各1项、“尖兵计划”1项。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引进项目团队21个,科研人员85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和丹麦共建实验室,重庆大学长三角镁材料研究院落地运行,浙江大学—永康智能农机装备联合研究中心、现代农机数字实验室(与陈国良院士团队合作共建)等共建平台启动建设。强化高能级科创平台聚才能力,突出目标导向、绩效导向、成果导向,出台重大科创平台绩效考核办法,把人才引育与科创平台重点科研方向、产学研合作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提升科创平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精准性契合度。
二是推进校企人才培育“联动”。印发《金华市推进校企创新人才双向交流 助力“三支队伍”建设的行动方案(试行)》,推动科研院所负责人和龙头企业高层形成互派交流机制,培育一批科学企业家,构建常态化院企人才交流与成果精准对接通道,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建立院企“双元制”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产教融合、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支持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中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依托建设主体高校设置专业硕士、博士联合培养点,聘任在金高校、科研单位、医疗卫生机构、企业担任兼职导师,与合作企业以技术转化项目、合作研发课题等形式联合培育研究生。持续擦亮金华“揭榜挂帅”“百博入企”柔性引才品牌,“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迭代进入4.0版。深化“产教研”结合模式培育技术型人才,通过重大科创平台、龙头企业,加大招引高端创新人才。每年遴选入企博士100名以上,引育重点产业领域领军工程师100名。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紧密围绕10条产业链,到2026年力争与100所大院名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实施1000项科技项目,集聚10000名科研人员(包括各类产业、工程、技能人才),面向产业前沿强化科研型人才引育。全面服务赋能全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打造引才活动品牌。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推动金华工科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成功举办2023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汇聚高端人才和成果资源。优化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简称“三站”)政策的顶层设计,用好“三站”工作绩效评价,迭代出台“三站”管理办法。2023年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专家工作站20家,博士创新站57家,柔性引进专家团队92人,博士团队178人,签约合作项目102个。深化打造“百名院士行”活动品牌,2023年,开展院士行活动55场次,来金院士专家 574人次,其中两院院士107人次,海外院士14人次,对接指导企业130余家,举办院士专家报告会10场。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青年学者家乡行”“工程师进车间”“婺商青蓝接力工程”等活动,打造要素碰撞、合作共享新局面。
三、重视信息互通,加快人才资源融合发展
一是数字赋能实现人才数据归集。打造“六城”协同在线平台。打造包括研发攻关、企业成长、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科技人才、政策直达、科创活动等9个板块的浙中科创走廊“六城”协同在线数字化平台,打破行政壁垒,提升跨区域、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已完成双链融合,同时与浙里攻关、高企申报等系统打通,提高了服务科技企业的精准性。平台先后获批省数字经济系统最佳应用(市县级)、市改革突破奖和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揭榜挂帅”平台迭代升级。2023年,“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迭代进入4.0版,截至目前,金华市累计发布榜单3167个、总榜额27亿元,占全省发榜数和总榜额的59%、52.9%。兑现榜单408个,兑现金额3.98亿,累计吸引1055个团队前来揭榜,共揭榜606项、榜金超7.3亿元
二是充分激发创新人才“作用”。引导领军企业、科创平台打造与发展阶段、科研任务相匹配的人才团队,加强内部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形成“全职全时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推进建立各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库,全流程、全闭环推进人才的服务、管理和评价等。通过承担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淬炼人才,发挥作用。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引育工程,培养壮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敢闯“无人区”的科技人才主力军。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岗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并按规定取得相应收入。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一链五端”成果转化工程,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2023年,推进促成了合作项目297项,市本级169项,共完成金华市技术交易额175.4亿元,其中金华市区为44.6亿。建立科技专家人才库信息26503名、收集整理高校重点成果12134项。
四、重视跟踪反馈,建立闭环跟踪机制
一是实施“双龙计划”人才工程,深化“才聚八婺、智汇赋能”行动,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全链条机制。持续迭代人才政策,尤其是2022年以来,先后印发《关于深化“双龙计划”推进创新驱动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以及配套的相关领域人才遴选管理实施细则、《金华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试行)》、《“智选金华”大学生人才集聚工程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等多项政策。依托“浙里人才之家”推出“i金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将人才创业创新高频政务事项等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人才政策即来即推、无感智配,人才创新创业事项服务“一码认定、一键联办”。打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生态,为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各类要素保障。
二是谋深做实省级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我市以评价考核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向科创走廊集聚提质入选全省人才体制改革试点,通过六城指挥长例会、季度模拟考核、实地检查督导、政协人大及社会各界问询评议等方式,多维度评价,一体化推进,提高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积极性,大力集聚平台载体,实现人才有效招引。对科创平台通过制定年度任务书进行考核评价,发挥平台优势,做强企业创新主体,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联系人:马苏娟,联系电话:8227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