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85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12-30 18:34    浏览次数:    来源: 金华市科学技术局

席璟彤 等 1 名委员:

您(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赋能浙中科创走廊融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统一思想、锚定目标,全力以赴持续推进

(一)统一思想共识。浙中科创走廊是引领金华破题“出圈”的支撑性工程,也是“三支队伍”各尽其才、大显身手、竞相奔腾的重要载体。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人才出彩”理念,大力推进“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抓紧抓实“一廊六城”建设各项任务,加快打造成为“三支队伍”的集聚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高质量赶超发展的主引擎。

(二)明确发展目标。以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为引领,落实落细规划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2024年“六城”都要编制发展规划。打好“510”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攻坚行动收官战,迭代启动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工作机制,紧盯时间节点,今年在标志性平台建设、院校实质性合作、项目推进和人才引进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加强保障支撑。对标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制订并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破解走廊体制机制不顺、资源统筹能力不足等问题,推动走廊实现从“统计-统筹-统管”的机制创新,强化对“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工作抓手,真抓实干、精准发力,加快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起势成势。

二、集聚资源,打造平台,提质增效服务产业

(一)全力打造标志性科创平台。建好建强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等十大标志性科创平台。推动高校研所、科创平台、双创载体等构建“原始创新—概念验证—科技孵化—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平台。聚力打造“国字号”“省字号”高能级创新平台,到2027年,争创两个“国字号”,即创建浙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华国家高新区;突破两个“省字号”,即浙中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永康创成省级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二)提升双创孵化能力。进一步发挥市孵化器协会、市高企协会链接政府、服务企业的作用,2024年新培育认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以上。重点抓好质效提升,赋能在孵企业、双创团队及个人,对接浙江省科技创新母基金,引进市内外优质创投资本,完成在孵企业科技孵化基金组建。扩充并充分用好“双百”力量,为双创载体和创业企业提供指导服务,遴选50家优秀生态服务机构,征集入库“智援者”专家50名,提升服务走廊水平。

(三)强化走廊内外联动。一是加快融入G60科创走廊,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高校联盟的协同创新平台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融合发展。二是抢抓杭温高铁通车机遇,探索构建杭-金资源互补、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支持双向飞地建设,建优建强浦江(杭州)科创中心。自2023年下半年起,我们加强对标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希望依托城西的先进体制机制、高端创新资源等优势,促进“城西—浙中”双廊联动,争取今年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三是强化与市内外协会组织融合联动,发挥协会组织资源链接优势,实现互惠共享。5月召开的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第一次联络员工作会议组织了孵化器专题培训,6月嘉兴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将与走廊开展对接交流。

三、引育并重、厚植沃土,开放包容爱才惜才

一是聚焦重点引人才。围绕走廊重点领域,以“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为主抓手,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才引进机制,深入实施“双龙”领军人才引育行动、婺商“领头雁”培育提升行动等,大力招引“鲲鹏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聚力打造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应用技能型人才队伍。2024年,引育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100名。到2027年,引育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累计500名以上(其中“鲲鹏计划”、院士10名),集聚10000名各类产业、科技人才。

二是强化合作用人才。建立健全走廊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间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机制,探索新型科研人员人事关系制度,开展校企、院企高层次人才“双聘”等流动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在保留与依托单位人事关系的基础上,与科研项目组建立合作关系。举办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等“国际化”“国字号”科技交流活动,推进科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

三是厚植沃土留人才。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走廊内开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实施走廊教育提升专项行动,探索高层次人才教育优先保障机制,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完善人才医疗服务机制,着力做好引进人才的“后半篇”文章。支持户口不迁、关系不转的人才享受所在地同等公共服务,加大人才用房保障力度,走廊范围内人才用房可按实际需要实行跨区域统筹配置,多措并举解决走廊职住平衡问题。

 

附件:1.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实施方案.docx

           2.关于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承载区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

 

(联系人:陈心贝,联系电话:0579-8246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