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伟刚委员:
您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规范校外科技类培训机构,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建议》(74号提案)已收悉,该建议提案从规划布局、联合管理、政策支持和动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经与市教育局和市科协等相关单位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2021年,金华市被确定为浙江省“双减”工作唯一试点市,金华是“双减”工作浙江省首个试点地市。在浙江省委、金华市委的坚强领导的有力指导下,金华坚决扛起试点先行、改革探路的责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坚持从严审批,从严管理,并创新举措,打造金华特色,引导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努力推动教育回归校园,培训回归教育本源,取得积极成效。
一、加强布局谋划,做好统筹联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市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相关工作,通过市双减专班牵头,科技局主管,多部门协同联动等方式推动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相关工作。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市、区)全部成立工作专班,压实属地责任。省市县联动,上下协同,主要领导担任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党员干部主动担当、履职尽责,在全市形成一张全覆盖、立体化的监管网。
二、坚持多措并举,做好管理服务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机构良性发展。我市积极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成立党支部,并通过局党组会、周一夜学、主题党日活动、“双减”业务培训会等学习讨论“双减”工作,推动科技系统和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要求上来,切实增强落实“双减”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是推进线上审批,规范机构有序运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为有序推进培训机构审批提供依据。通过分类处置、现场核验等方式对机构办学内容、从业人员、场地设施等全面把关,并加快推进培训机构线上审批工作。坚持晾晒比拼,运用赛马模式,每日晾晒安全生产指标,每周通报审批进度,督促培训机构在过渡期内尽快完成整改,尽早审批。
三是做好长效监管,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细。全力推进全国监管平台入驻,指导县(市、区)做好机构监管账户设立、全流程监管等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全国平台共入驻机构实现账户核验率、支付渠道开通率、全流程监管率三个100%。开展“春雷行动”“夏日行动”“秋风行动”“冬安行动”等四季专项检查行动,并在寒暑假加强检查频次,局领导班子分组带队,联合教育、市监、执法、住建等部门,市县联动,针对消防安全、培训内容、收费情况等共开展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督查检查多轮,检查机构155家次,交办并整改问题44个,全部闭环销号。
四是进行星级评定,促进培训机构发展提升。积极做好星级评定工作。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校外培训机构星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机构自评-县(市、区)初评-市级综合评定,评出了我市第一批18家科技类校外培训四五星级名单,纳入进校园提供课后托管白名单,进一步激励引导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提升办学水平。
五是做好科普惠民,做好学生课后服务。2023年科技活动周,围绕科普惠民,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我市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百场科普讲座、百校科创课堂,组织科技馆、重点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等开放活动,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情怀。同时,我市浙江科普教育研究院整合多方资源,探索科普教育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开展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融合推进工作。通过“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普展示活动、科普赋能山区26县系列活动、科普双进活动等相关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类创新大赛、中小学创客竞赛、科学万家等10余项竞赛活动,硬核助力双减工作。
六是坚持资源整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给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科学教育资源,我市积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持续深化完善课后服务“1+X”课程,推进校外优质资源进学校参与课后服务,支持优质科学教育校外资源进校园,有效破解师资短缺、服务单一等难题。已有51家科技类培训机构进入“白名单”。全市共开设科学教育课后服务课程380余门,成立科技类社团、兴趣小组1000余个,近两年为国家集训队输送了160多名创新人才,将中小学课后服务打造成教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舒心的“三心”工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联合开展“下午三点半”科普课堂试点项目,搭建科普教育“1+4+N”特色模式,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支持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
联系人:马苏娟,联系电话:8227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