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金华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金东45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12-30 18:14    浏览次数:    来源: 金华市科学技术局

朱钢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理顺金华科技城建设管理体制的建议》收悉。523日,经市科技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现答复如下:

金华科技城位于金义新区核心区,2016年正式启动建设2022425《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经省政府批准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面启动正式将金华科技城列入六城之一,构建一廊串联、六城聚力的创新空间新格局。金华科技城涵盖金华科创功能区、自贸区金义片区、金满湖城市核心区、国贸综改区,目前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其功能定位是谋划建设集应用研究、创新孵化、产业拓展、科创金融、科技体验、科技市场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金华全面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链接外部高端资源、引领浙中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浙中科创走廊建设,自20224月规划实施以来,对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都有很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省、市、县联动,举全市之力支持走廊集聚创新资源,调整优化组织领导机制,市级层面成立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六城协同联动开发建设工作体系,研究制定竞争性、激励性政策举措,充分调动六城主体积极性,建立市域内统筹联动的走廊治理体系。走廊实行四统三分管理机制,即统一规划,统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重大科技、产业和人才政策,统一考核,分别建设运营,分别招商引才,分别财政管理。强化市县联动,六城成立实体化管理机构负责开发建设。202276日,市委编办下发的《关于市科学技术局机构编制有关事项的批复》中明确,市科学技术局增设内设机构综合协调处;金华市科技人才与创新服务中心增加事业编制2名,专项用于浙中科创走廊和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具体工作。202297日,同时成立了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和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2023620日,印发实施《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166”工作体系(一廊六城六个一:特色产业、标志性平台、专项基金、科创强基重大项目、工作专班、专项政策)为抓手,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进一步加强金华科技城等六城的体制机制、工作力量、实体化运作。目前,正积极筹备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其重要议题就是审议《浙中科创走廊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工作机制》)、《关于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承载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等。其中《工作机制》提出,要建立健全浙中科创走廊“1+7”工作体系,即一城+一位牵头市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专项规划、一个标志性科创平台、一个主导产业、一支专家团队、一批标志性成果制订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年度目标、标志性成果等,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同时提出了例会、对接、招引、联动、督查等机制。在《若干意见》中,我们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的AB两方案,即:加强一盘棋统筹,建立高效的统筹机制、执行机制和协同机制,形成整体推进、协同配合、运转顺畅的工作格局。A方案:设立浙中科创走廊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走廊管委会),负责走廊区域内的科技促进、人才服务、建设开发、产业发展等工作。走廊管委会可以根据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提出需要授权或者委托的事项清单,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有权机关批准。支持走廊在资源集聚、人才引育、金融支持、成果转化、项目审批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重大改革举措在走廊落地。推动走廊内体制架构、重大规划、创新资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审批服务、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六城设立实体化管理机构,由走廊管委会和属地政府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实行双重管理B方案:统筹一廊六城多点协同联动开发建设,建立健全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六城实体化管理机构、重大科创平台运营单位纵向到底,综合协调部、规划建设部、产业发展部、科技人才部横向到边,打造矩阵式的工作体系。加强力量配备,指挥部定期提出需求,市委组织部根据需求导向,统一协调全市资源,订单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参与走廊建设。支持走廊在资源集聚、人才引育、金融支持、成果转化、项目审批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重大改革举措在走廊落地。推动走廊内体制架构、重大规划、创新资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审批服务、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数据统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城三级协同的统计工作机制。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在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在的关心关注下,浙中科创走廊及金华科技城建设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求皆所愿,所愿皆所达。

 

附件:1.浙中科创走廊工作机制(送审稿).docx

      2.关于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承载区的若干意见(送审稿).docx

 

    联系人:汪祖富,联系电话:0579-8246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