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科技局半年度总结

发布日期:2023-09-06 15:06    浏览次数:    来源: 市科技局

金华市技局半年度总结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聚焦落实三个“一号工程”,深入推进“336”科技创新体系攻坚行动,高质量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推动标志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突破,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在第一次季度晾晒比拼中被评为5个优秀市直部门之一,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1-6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57.5%,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4.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居全省第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1%,居全省第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29%,居全省第4

一、上半年特色亮点工作

1.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起势。召开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发布《浙中科创走廊发展白皮书(2022年)》,完成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一周年主题展专场活动。定期召开指挥长办公会,审议差异化考核办法、年度工作要点,围绕“166”产业工作体系建立、39个标志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研究重点任务、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3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62亿元,完成年度任务数88.6%对标三个“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创新深化,深入县(市、区)开展“教科人一体、科产贸融合”创新深化推进情况专题调研,“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平台”列入省创新深化第一批试点。

2.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攻坚突破。聚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累计引进团队20个、研究人员148人,引进孵化企业18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领雁”项目1项,“Easy cellCAR-T细胞递送器械引领者”项目荣获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完成大仪平台基建工程,确定建设地块并完成微振动测试,引进各类人才73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金华线站正式开工建设。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成立浙中实验室科技控股(金华)有限公司,627日,浙中实验室科技控股(金华)有限公司和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签署共建战略合作协议628日,市委朱重烈书记带队赴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并开展中医药科技合作交流活动。

3.创新主体培育壮大提质增效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规上工业研发费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5个指标为重点,印发《工业乡镇抓科技创新任务分解表》,落实每月调度和闭环督导机制,推动工业乡镇持续优化创新服务,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全市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通过496家,推荐上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93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31家;加强双创载体梯度化建设培育,新备案市级研发中心超750家,完成年度任务数的68.2%会同市孵化器协会开展孵化器大调研大服务,入库培育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12

4.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推动金华工科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大会聚焦生命健康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举办开幕式暨主论坛和“智造+健康”产业国际开放创新合作论坛等5个专场活动,与会中外嘉宾超过400人,来自14个国家的90名外宾与企业开展面对面交流,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86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6项,总金额32亿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1家中央媒体和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等10家省级媒体对大会进行跟踪报道,刊发、播出49篇新闻报道,总阅读量超过500万。大会实现主题“首次”设置、部省“首次”联合、指数“首次”发布、联盟“首次”成立等“四个首次”,得到卢山副省长和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5.科技支撑共同富裕交出高分答卷。推进农业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婺城区绿色畜牧农业科技园区、李子园风味营养食品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中坚智能农业机械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成功列入新一批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创建名单,创建数占全省七分之一,并列全省第1。累计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家、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5家,均居全省前列。派遣市第12批特派员奔赴共富一线,对科技特派员20周年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推荐斯金平等3人为拟表彰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徐明飞等9人为拟表彰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磐安县科学技术局等3家单位拟表彰为先进集体,数量均居全省前4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举措

围绕省三个“一号工程”,以融合式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为“创新之钥”,扎实推进省“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起势,全社会R&D投入增幅力争全省领先,“510”重大科创平台体系更加完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数争先进位。

一是聚焦提能造峰,提升科技支撑力。深入实施《金华市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以月汇总、季通报、年讲评为抓手,压实县(市、区)建设主体责任,确保新增五类平台20家以上。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快打造浙中实验室等标志性科技基础工程,浙中实验室深化“一装置一基地两研究院”框架体系,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合肥光源金华线站建设有序推进,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新引进项目团队 10 个以上、申报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2项。迭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实施市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100项以上,取得硬核科技成果20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成果5项以上。

二是聚焦扩面提质,建强创新主力军。牢固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创新主体“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发展格局。抓扩面,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度培育体系,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科技中小企业1400家以上。抓提质,压实90个工业乡镇主体责任,持续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能级,确保规上和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分别达到55%90%,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稳步提升。

三是聚焦机制重塑,打造成果转化最优地。加快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体系。以“一站式”“全过程”为目标,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技术交易所等服务平台体系,发挥创新概念验证基金引导作用,推动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中技所金华中心高质量建设,不断完善“成果供给-概念验证-技术交易-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技术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推动浙中科技大市场加入G60科技成果转化矩阵,形成深度融入长三角的互联、互动、互补技术市场体系。

四是聚焦全域创新,打造浙中创新策源地聚力做强“点、线、面”,打造优势互补、全域创新生动格局。“点”上做强国家高新区。推动金华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支持婺城区、武义县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强化亩均税收、亩均研发投入“双亩均”,推动高新区年度考核评价争先进位。“线”上做强浙中科创走廊。坚持“一廊引领、六城联动”,构建“1+6”规划体系和“1+X”政策体系。“面”上做强创新型城市。以“科产贸”融合创新为主线,支持重点企业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科产贸融合的“产学研用贸”一体化平台,促进科技、产业、贸易“三提升”。以“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攻坚等为争先创优机制,推动全域科技创新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