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金华市科学技术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按照“走在前列、共建金华”新要求,以规划共建金义科创廊道、开展“一区两市”示范创建为契机,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构建科创平台,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1. 金义科创廊道规划建设积极推进。编制出台《金义科创廊道建设规划》、《关于金义科创廊道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金华科技城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共建政策和落实机制,确立“一轴、两区、多点”空间布局,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其他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信息经济产业高地和国际科创合作高地。6月28日举行金义科创廊道建设动员大会和科技城开工仪式,与县(市、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共建金华科技城责任书,会上签订重点项目31项。11月份,捷孚传动7速油电混合双离合变速器(eDCT)产品实现下线投产。廊道内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18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05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9家。
2. 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齐力推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深入推进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创建,以创建示范为契机,优化创新生态,盘活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全面创新,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金华创建国家高新区请示件已经省政府推荐上报国务院,并转科技部研究办理。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申报项目,已由省知识产权局推荐上报国家局。
3. 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稳步发展。北航金华北斗产业研究院、中加国际科技创业园、中航新能源研究院、中科信息金义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金华花卉苗木产业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生物质产业科技研究院、中国美院浙江现代智造促进中心义乌分中心、国际大学创新联盟浙江创新中心等10个项目挂牌运行,金华北大科技园二期、浙江工商大学金华食品产业化研究院、清华紫荆创新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义乌研究院等10个项目签约引进,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金华分所、北大数研金华智慧城市应用研究院、复旦超越照明研究所、上海交大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项目有序推进。2017年,中科金华科技园新引进签约入驻机构11家,闪铸科技销售收入实现过亿目标。
4. 众创空间建设成效初显。出台《金华市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和《金华市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项目资金管理细则》文件,加快推进全市创新平台建设。永康五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义乌饰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创建名单,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确定为首批省级培育类高新技术特色小镇,绿色动力小镇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第三批创建名单。新认定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各1家;新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15家(其中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入选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创建单位);新认定省级以上星创天地5家(其中国家级3家),备案市级以上众创空间9家。
(二)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发展新动能
1.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组织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示254家,创历史新高,增幅76.4%,居全市第3位。认定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79家,其中科技型小微企业646家。全市认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9家,其中省级企业研究院1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3家。加强科技型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
2.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五大千亿” 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2017年新立市级工业类科技计划项目52项,农业类项目23项,社发类项目25项,公益类项目101项,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1.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246.58亿元,技术交易额41.42亿元。
3. 加大科技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加大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对金华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含公益类项目)、研发投入300万元以上企业、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实施资金补助奖励合计5771.48万元。二是发挥科技金融杠杆作用,推动地方性商业银行金华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金华分行设立科技支行,制订出台《金华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引导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目前全市已合作建立科技信贷风险池8500万元,贷款余额1.7亿元。合作建立创业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18.5亿元。三是推广专利权质押贷款,2017年全市专利质押贷款12.4亿元,完成年初任务指标13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8.3件。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全市发放科技创新券3383.86万元,实际使用创新券2056.53万元。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浙江师范大学“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共获2016年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5项,其中浙江森宇药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的“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项目和浙江师范大学等合作完成的“水稻白叶枯病抗病种质创新及绿色防控技术”2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自然科技三等奖1项,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全市组织推荐2017年省科技奖项目30项。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中高端创新资源
1. 第16届工科会成功举办。围绕“聚智汇力、创新创业”办会主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对接为手段,以成果转化为目标,重点举办“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总决赛、企业技术难题“招榜招贤”竞价会,组织开展**融合、人工智能、环境保护、招院引所、智本与资本对接五大专场对接洽谈和科技婺商评选活动。大会邀请435名专家到会,参加对接企业代表1018余名,推介科技成果612项;会上签约项目156项,协议金额3.39亿元,10名首届科技婺商集体亮相开幕式。
2.科技大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2017年全市完成技术交易总额41.42亿元,增幅居全省第3位。除兰溪外,全市各县(市、区)科技大市场建设投入正式运营。2017年,金华科技大市场、义乌科技大市场、磐安科技大市场被授予全省“十大优秀技术市场”。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2个科技成果被授予全省“十大优秀科技成果”。义乌、磐安荣获“网上技术市场工作先进县市”,其中,磐安县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工作先进县”。
3.**融合迎来发展新机遇。第16届工科会重点举办了**融合技术专场对接活动,共邀请到38家军工单位和高校院所的68位专家以及220名企业代表参与,共推介技术较成熟、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成果87项。目前,全市企业已累计通过“工科会”等科技合作平台与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军事交通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17家军队院校和军工科研单位签订合作项目2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17项。2017年,我市组织**融合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军博会、上海工博会、省**融合促进大会、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融合”对接交流活动以及举办民企参军政策解读讲座,不断深化与军工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促进**融合发展。
4. 技术转移中心取得新成效。新引进浙江大学义乌技术转移中心和湖北工业大学浦江技术转移中心2家技术转移中心。今年以来,技术转移中心依托院校与我市达成科技合作项目407项,合同金额14685.54万元,同比增长113.53%,签约合同金额首次突破1亿元。转移中心全年走访企业460余家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近500项,开展科技对接与技术培训59场次。继续实施“百博入企”活动,累计柔性引进167名高校博士到144家企业挂职担任研发负责人,达成合作项目227项。积极探索博士入企、博士联企、博士办企的一条龙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百企入校”行动,组织28家企业28名研发人员到高校科研机构挂职培训,提升创新能力。
5.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2017年,全市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破百达111项,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技术经纪人队伍增至301人。在全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会议上,公布了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批示范单位,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被列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中介示范机构,横店集团联宜电机有限公司被列为示范企业。
(四)坚持科技惠民,探索农业增效增收新路子
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园区现已集聚农业科技企业31家,粮油、蔬果、生猪、花卉苗木、食药用菌和茶叶等6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发展,三年累计实现增加值32.2亿元;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研发经费8520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270项;累计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等奖项83项,其中“特色水生蔬菜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农业部最高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自主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9个,形成新技术、新模式35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件,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6项;建立国家、省、市级研发平台32家,国家水生蔬菜育种创新基地、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落户园区,金华两头乌猪研究院成为全省首家农业类企业研究院,集聚、引进高端研发与创新人才16名,其中院士5名,培养学科带头人与科研骨干100余名;先后组织培训、讲座18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数2430多人次,年接待参观考察6万人,集聚、带动、示范作用显著。
2. 科技特派员完成轮换。顺利完成第十三批35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和第九批59名市级科技特派员的选派轮换工作,下达2017年度市级科技特派员项目59项。金华市连续10年被评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金东区、磐安县等被评为先进县(市、区),林雪等11名同志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赵东绪等22位同志被评为2016年度金华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3. 防震减灾工作扎实推进。高效有序处置磐安3.5级地震事件,全面总结磐安3.5级抗震应急经验,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全市各县(市、区)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桌面推演。全面推进地震台站“三化”改造实施,成立金华市地震台站“三化”改造实施组,完成试点台站“三化”改造方案设计。加强台站建设运维,强化台站监测环境、监测设备、传输网络的维护,确保台站正常运行、监测数据质量稳定可靠,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期间地震安保服务工作。2017年,永康市代表浙江区域参加全国地震应急响应演练,磐安县获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县,东阳市科技局、磐安县科技局在2017年度全省市防震减灾工作考核中荣获“先进单位”。充分利用科普宣传“六进”活动,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段,全市举办防震减灾讲座10场次,累计发放地震科普资料20000余册(份)、张贴宣传海报、展出知识展板300多张(次),全市150余所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逃生避险疏散演练及观摩活动,共计5万多名师生参与。
4. 科技惠民行动扎实推进。制订《金华市科技支撑助推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的若干意见》,聘请18位治水领域专家组建 “剿灭劣Ⅴ类水”专家服务团队,举办“废水治理与资源化技术专题讲座”,指导服务全市劣Ⅴ类水微水体剿灭工作。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2+1结对帮扶”、美丽金华建设等工作。
(五)推进制度建设,释放知识产权“潜在”活力
1.加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力度。我市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考核优秀等次,专利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工作评价在全国试点城市中居前30%,知识产权客观实力监测评分达标,被省知识产权局作为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唯一推荐对象上报国家局。永康市重新获评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兰溪市、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区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园区)复核。
2.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全市获2017年度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省专利金奖、优秀奖各1项,市专利实施奖17项;新认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7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2家,市专利示范企业60家;新列省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2项、省专利战略推进项目2项。积极运用金融杠杆拉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全市专利权质押融资总额12.4亿元,省年度任务完成率155.6%、居全省第3位;全市新申请发明专利4698件;新授权发明专利1285件。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成为省内第三个对县(市、区)赋予专利行政执法权的地市,年内新认定省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单位2家,办理专利侵权纠纷967件、假冒专利案件9件,结案率100%,我市再获省知识产权局专利行政执法、维权援助工作考核“双优秀”。
4.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4.26”期间,在市兰溪街步行街开展大规模知识产权广场宣传和咨询活动,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区企业、在金高校院所及科技服务机构代表200余名共同做出保护知识产权庄严承诺,并举办知识产权知识展、知识产权“百问”竞答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着力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六)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科技创新铁军
1. 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金华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实施细则》等办法,全面加大了对研发投入的扶持力度。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活动,先后组织召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法暨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千企培训会,科技金融暨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巡回培训班,科技创新政策巡讲培训班,“创新引领 共享发展”为主题的2017年“科技活动周”活动。
2.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行政权力事项10项、公共服务事项4项,做到事项名称、责任处室、联系方式、申报材料及流程图等明确清晰,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优化项目立项流程、规范管理程序,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认定”,加强项目的在线化、痕迹化管理,实现科技项目管理全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通过公开电话、电子邮件、建微信群、QQ群等,进一步畅通咨询受理与答复渠道,为基层群众和企业到科技(知识产权)部门办事“跑一次”直至“零上门”提供便捷服务。
3. 强化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履行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局领导班子,牢固树立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时刻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准则》、《条例》,继续从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规矩立在前头。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自觉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巡察整改,增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当好科技店小二。扎实推进科技党建,组织党员干部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展“红色革命教育、锻造科技铁军”主题党日活动,联合“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读习近平科技创新讲话”、科技“尚周末”等系列节目,为金华“科创铁军”提士气、展风采、树形像。
二、2018年工作计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衡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今后一个时期,金华市科技工作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上级部门重点工作任务和市委系列重大部署,加快补齐科技短板,以“聚焦四个平台建设”为抓手,实施 “三倍增”计划、“三清零”行动、“三覆盖”工程提升行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聚焦平台建设,集聚优质资源。以“金义科创廊道”为载体承接和集聚国内外“高、精、尖”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风险投资,促进各创新要素在金华碰撞融合,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三领先”,研发机构、科创园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四跨越”。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金华科技城”,使之成为金义都市区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继续打造资源集聚平台,办好金华工科会,建设好“科技大市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又快又好地引进各类创新资源。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各具特色的科创平台。
(二)聚焦主体培育,提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倍增”计划,力争2018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以上,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00家以上,新认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20家以上。稳步推进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活动、组建研发机构、发明专利授权“三清零”行动;实施各县(市、区)产业创新综合体、科技大市场、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三覆盖”工程。
(三)聚焦科技惠农,共创美好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后续,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将聚焦主要矛盾,不断加大对民生科技的扶持力度。实施园区创业创新服务水平、医院临床诊疗水平、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三提升”工程,增进民生福祉。
(四)聚焦生态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科技政策,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提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水平,力争2018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2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5件,评选市专利实施奖7项,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100项。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工作,争取2018年建立科技投资基金超10亿,科技信贷余款超10亿元,专利权质押融资达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