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全市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新要求,以深化科技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努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再次被评为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市。
2016年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技术市场交易额。1~11月,实现技术交易总额17.60亿元,居全省第5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考核任务(13亿元),完成率135. 4%,居全省第3位。
(二)发明专利授权量。1~12月,全市共申请专利26488件,同比增长38. 7%,居全省第4位,获授权专利16873件,同比增长3.2%,居全省第5 位,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919件,同比增长54. 0%,居全省第3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101件,同比增长8.5%,居全省第8位,超额完成730件的市年度任务。
(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共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118家任务,其中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1家,首次突破100家。
(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全年组织认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518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474家)任务。
(五)研发机构数量。全年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43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1家,新组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2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94家(不含义乌),市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6家,超额完成市级年度目标(100家)任务。
(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2月,实现355.99亿元,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目标(328亿元)任务。
(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1~12月,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122.9亿元,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目标(117.7亿元)任务。
(八)研发经费支出。1~12月,企业研发投入103.69亿元,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年度目标(100亿元)任务。
(九)科技创新券。1~12月,全市共发放创新券3126. 39万元,实际使用2455.49万元,发放使用率78.5%,仅次于杭州市,位居全省第2位。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1. 出台科技新政策。今年2月,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配套出台了《金华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10月,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部署了建设高能级金义科创走廊等一系列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重大举措,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简称科技新政40条),全面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2. 加大科技宣传。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最美科技人徐东成同志先进事迹宣讲会。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活动,走进《行风热线》,解读科技新政策。先后组织召开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法暨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千企培训会”,科技金融暨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巡回培训班,“创新引领 共享发展”为主题的2016年“科技活动周”活动等,宣传解读科技扶持政策2300多人次。
(二)坚持企业为主体,着力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1.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9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518家,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家,市级农业科技企业15家。新组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2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12家,市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6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1家,累计达到55家。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入围2016年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入围2016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2. 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工作。联合市财政局出台《金华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引导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市、区两级联动安排2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与银行、保险、担保机构合作建立5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池,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科技信用贷款,目前已发放贷款4840万元。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制度,已在3个县(市、区)推广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融资总额1. 5亿元。推动地方性商业银行金华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金华分行设立科技支行。
(三)坚持产学研结合,着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1. 成功举办第15届工业科技合作洽谈会。11月,成功举办以“创新创业,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15届中国·金华工业科技合作洽谈会,共有国内外79家院校的专家275位、全市企业584家(次)参加本次工科会各项活动,共签订各类合作协议202项(其中科技合作协议197项、风投协议5项),协议总金额2. 235亿元(其中科技合作协议1. 955亿元、风投协议0.28亿元),新达成科技合作意向50项。本届工科会各阶段的活动精彩不断、亮点纷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参会院校和企业的好评。2. 深化与高校院所科技合作。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计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校专家教授,多次来我市深化科技合作对接工作。同时,注重发挥本地高校作用,与浙师大、金职院积极开展校地协同创新工作,合力推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机制。今年第三批“百博入企”计划,柔性引进77名博士到我市企业挂职担任研发负责人。目前,市区已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军事交通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入驻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今年以来,技术转移中心依托院校共与我市企业签订合作项目147项,达成协议金额5952. 5万元,同比增长299.5%,开展对接服务活动30多次。3. 招院引所取得零的突破。成功引进中科院成都计算机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四川抗菌素研究所等引进工作正在深入对接之中。
(四)坚持平台驱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1. 加快推进各类众创空间建设。新申报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认定市级孵化器7家。中科金华科技园2016年共引进各类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49家,拥有各类研发人员270人,园区总营收达2.06亿元,比去年增长29.0%。北京大学金华信息科技园共引进“互联网+”企业53家,园区总营收达2. 4亿元,开展相关活动50余场,发展态势良好,今年9月被认定为全市首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 加快金华科技大市场建设。全年新增县市级科技大市场3家。今年1月,金华科技大市场实体市场开业运行,集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2家、大院名校技术转移中心13家及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入驻机构等科技资源,于11月顺利通过省科技厅试点工作验收。
(五)坚持惠民利民,着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目前我市共有科技特派员127人,法人科技特派员10个,团队科技特派员16个。组织实施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35个,市级科技特派员项目52个。下达2016年市级科技特派员52个项目资金208万元,生活补助资金49.2万元;下达2016年度市级科学技术研究计划农业类项目17项、社发类项目15项、公益类项目50项;下达2016年度农业类项目资金360万元、社发类项目资金200万元、公益类项目资金160万元。我市推荐的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郑寨生推广研究员,入选“全省十大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也是唯一一位市级及市级以下科研单位研究人员。
(六)推进专利导航,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先后兑付发明专利授权资助1180万元。我市企业获中国外观设计专利优秀奖1项、首次获省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4项。专利执法工作成效明显,组织开展打击假冒专利行为专项行动,全市查处假冒专利111件,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770件,结案率99.6%,参与调处涉诉专利案件229件。2015年度专利执法维权工作绩效考核,我市从上年的全国第59位上升至第37位。我市被评定为省级2016年度专利行政执法与维权援助绩效优秀单位,金华知识产权援助中心被评定为优秀中心。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工作稳定推进,全市已有4个市、1个县、2个区、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产业园区开展国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工作。新认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省专利示范企业9家,认定市专利示范企业57家。
2017年科技工作思路和重点
一、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各项部署,按照省委“一转四创”和市委“走在前列、共建金华”要求,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竭力补齐短板,全力培育新动能,为实现“全面小康、浙中崛起”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 2%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135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0亿元;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470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以上;发放创新券1500万元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15亿元以上。
三、重点任务
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优化五大工程,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走在前列、共建金华”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能。
(一)全力推进金义科创走廊建设,补齐科技创新战略短板。建设金义科创走廊,打造高能级科创大平台,是科技工作第一工程。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沪杭金产业带,以金义黄金主轴为重点,以金华科技城为龙头,全力推进金义科创走廊建设,努力提高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的能力,为提升金义核心区首位度提供新动能。一是高水平编制金义科创走廊规划。借鉴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建设的经验,委托一流的专业机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编制金义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此项工作力争2017年5月底前完成,6月底前正式发布,并举行金义科创走廊建设启动仪式。二是大力度制订金义科创走廊支持政策。以建立“共建、共融、共享、共赢”机制为核心,研究制订金义科创走廊招院引所、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基础设施、环境营造、服务配套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促进金义科创走廊建设开好头,迈好步,跑出加速度。三是举全力建设金华科技城。金华科技城是金义科创走廊的龙头,举足轻重。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出形象,见成效。2017年一季度全面完成金华科技城规划编制工作,力争2017年初一期启动区块20万方科研孵化用房全面开工,工程主体建筑年底结顶。坚持“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引”,引进大院名校1家以上,高水平研发机构5家以上,引进高科技含量产业化项目5个以上。
(二)努力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龙头。国家高新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的主战场。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金华高新技术园区列入公告目录,同时快速启动金义都市新区申报省级高新园区工作,为创建国家高新区创造条件。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一城(金华科技城)、一园(中欧生态工业园)、两镇(新能源汽车小镇、金义宝电商小镇)为重点,尽快编制金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强力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力争2017年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大力实施“三倍增”计划,打造挺起金华实体经济脊梁的主力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现创新发展、引领传统产能转型升级的主力和骨干。紧紧围绕“十百千万”工程,大力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倍增”计划,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努力打造挺起金华实体经济脊梁的主力军。一是紧密结合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以“五大千亿”产业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50强和现有上市企业、大企业、大集团为对象,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抓手,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高端人才技术集聚等予以优先支持,争取有更多企业进入全省科技创新能力百强行业,成为科技创新龙头企业。二是坚持“外引内培”,建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大培育力度,培育一批行业领先、产品高端、极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力争2017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00家以上,新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三是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青创工场,孵化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技术、资本市场,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力争2017年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470家以上。
(四)办好第16届工科会,做强产学研合作金字招牌。工科会是省内起步最早、举办届数最多的科技洽谈会,金华工科会已成为我市的一块“金字”招牌,是我市推动产学研合作、转化院校所科技成果、破解企业技术难题的重要科技展会。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加强对接,丰富内容,扩大参与,争取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院校所专家参加,把工科会办成集科技招商、人才对接、智本与资本融合、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拍卖、企业技术难题“张榜招贤”、**融合等主要内容的科技合作创新大会;按品牌化思路提升工科会办会层次,固定办会时间,扩大品牌影响,更好地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服务。
(五)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1. 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争取国家、省知识产权局支持,力争年内争创成功,带动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2. 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创造转化。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新认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5家、省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专利示范企业40家以上;实行专利“准入证”制度,探索在科技项目评审、科技型企业认定中开展知识产权评议,鼓励技术带专利购买、合作凭专利开展;挂出“红黑榜”,倒逼专利中介服务机构深入企业挖掘专利,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准;增强专利融资能力,鼓励科技银行、保险公司发展专利质押贷款和专利保险业务。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赋予县(市、区)专利行政执法权,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基层配齐执法力量、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开展打击假冒专利专项行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联动机制,积极争取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形成专利快速授权和快速确权通道,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体系,保障发明创造者权益,增强全社会创新信心。
(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倾力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环境是第一竞争力。加快科技管理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增强竞争性、扩展普惠性、提高结合度为方向,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科技政策体系,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具有金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1.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改进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方式,进一步细化完善科技创新补齐短板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院校所科技创新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减轻企业创新成本。2. 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加快建立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加快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大力发展专利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新型科技金融、科技银行、科技信贷。全面建立“科技信贷+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科技保险”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新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力争2017年全市建立10亿以上规模的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3.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套服务链。在大力招院引所,集聚创新资源的同时,积极引进技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评估、专利代理、法务财务、风险投资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完善、快捷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大市场建设,努力增加科技成果供给,提高技术交易额,力争在2017年全市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