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区域特色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根据《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金华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进步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优势产业迅速扩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日益明显,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对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动、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1.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与发展速度大幅提升,拉动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12家,较“十五”期末增长112%,其中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45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7亿元,较“十五”期末增长179%。高新技术企业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3%,实现的总产值却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7.9%。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有311家,超5000万元的有187家,超1亿元的企业有131家,超5亿元的有21家,实现利税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有133家。
2. 集群效应日益显现。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竞争力与日俱增。装备制造业规模快速增长,一举跃升为我市第一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青年集团、众泰汽车、今飞集团、万里扬变速器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强劲,引领集群快速发展。大功率水轮机、柴油机、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设备等研发生产企业也迅速发展。新材料产业稳步发展。以横店东磁集团为龙头的磁性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磁钢生产基地,横店镇被外商誉为“中国磁都”。金属、焊材、化工类新材料企业也颇具特色。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我市医药产业起步早,近几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拥有一批档次高、效益好、市场前景大的产品,康恩贝、尖峰药业、普洛康裕等一批上市公司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电子信息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迅速。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电子元器件制造、应用软件开发、工控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已初具规模,特别是一批最有特色的网络企业快速成长。
3.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近年来,我市上下加快了科技进步的步伐,企业创新动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批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技术支撑。2010年,全市新立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80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3项,同比增长155.6%,全市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资金7556万元,同比增长17%。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成效明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竞争力。我市已成为全国第二批、省内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其广泛应用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了研发机构,全市建立了十余家公共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包括永康五金、东阳磁性材料、浦江水晶等12家国家级、省级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以及市本级、永康市的汽车及零部件、五金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4.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初步形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体系主要由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各类科技园区三个层次构成,这一体系通过为企业提供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实现高新技术、最新科技成果地规模性转化,为全市企业积极转化运用科技成果提供了示范。全市已有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金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婺城、金东、永康、义乌、东阳等县(市、区)也加快了孵化器建设步伐,并取得了进展。已建成兰溪天然药物、东阳磁性材料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永康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义乌无缝内衣2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金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发展成为浙中地区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人才集聚区,近年来通过重点抓好电子信息产业的培育发展,带动园区企业转化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整体提升。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加快实体化进程,积极引进国内大院名校入园设立科研分支机构,为院校所科技成果向企业生产力转化搭桥铺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迫切需要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和数量扩张型向创新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和提质增量型转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不高,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予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量偏小,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对缺乏。三是高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财政科技资金总量有待加大,科技风险投资引导政策缺位。四是创新型人才缺乏,制约高新产业发展。由于金华历史上缺乏大院名校,科技基础薄弱,城市吸引力不强等原因,科技人才总量一直偏低。五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仍显不足,科技孵化器数量偏少,中科园金华科技园受场地、资金等限制,对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不够等,这些都制约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立足基础,瞄准方向,抢抓机遇,优势突破,大力推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和产业集聚化,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经济结构,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和实现浙中崛起的重要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要素完备、配置高效的浙中自主创新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基本完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布局,培育出数个在国内或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总量规模实现大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比“十一五”末增长两倍,突破2100亿元。
——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金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提升为高新技术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新建若干高新技术园区、产业基地和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至2015年,全市争取新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个,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3家。
——企业发展获得新突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00家以上,其中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以上。
——技术层次得到新提升。逐步实现从引进为主向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全市20%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建成若干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研究院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拥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和重点行业的知名企业家。
——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力。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若干领域为重点,努力形成若干个在国内有影响地具有竞争力和鲜明地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发展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在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良好环境。
坚持高新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和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多领域、多层次的整体提升,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坚持发挥优势、突破重点的原则。集中力量在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升级影响大、技术辐射能力强、持续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培育和拓展一批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适合本地特点且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协调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协作体系。注重各区域之间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化和区别化发展,形成全市范围内的协调发展产业格局。
坚持资源整合、集约发展的原则。整合高校院所、园区、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优质科技资源,为高新技术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科技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为目标,促进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集聚集中,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走集约化和永续发展道路。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企业、高校院所、资本等要素齐备结合,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现有企业瞄准国内外科技前沿,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机构,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解决一批主要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争取在若干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区域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根据“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要求和“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共建共享、体制创新”的原则,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整合、集聚区域内外各种创新要素,强化公共科技服务,创建行业专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力争建成若干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行业或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和省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产业技术的竞争能力。
(二)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构建适宜的区域产业结构。各县(市、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按照“发展与区域资源优势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的要求,构建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太阳能发电、动力储能电池、风电、半导体照明等新能源和节能设备产业链,以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与新医药技术等新兴优势产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三)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产品层次,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
改造提升块状经济。针对产业基础良好、区域优势明显、升级潜力较大的块状经济,以创建区域创新平台、科技专家服务组、实施转型升级科技计划和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为途径,加快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建设现代产业集群
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快速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以大带下、以小促大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区域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才、信息、区位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优势企业的集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争取创建若干个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知名度和鲜明地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五)产业发展重点
1.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我市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也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大主阵地。要继续走差异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创新型和节能环保型为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在争创自主知识产权和区域品牌建设方面不断有新的进步,真正实现由金华制造向金华创造转变。继续大力发展中高档客车、公交车、校车、轿跑车、城市SUV、重型卡车、各种专用车等整车以及发动机、自动变速箱、汽车电子、汽车轮毂等关键零部件。重点围绕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高效能动力储能材料、电池及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争取通过研发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确保我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本地化率和相互配套能力。努力把我市培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汽车重要产业基地。
2. 电子与信息产业
电子与信息产业已列为我市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期间,要以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中信息产业园、金东信息软件园、环浙师大区域等为核心平台,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企业的孵化培育,形成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一是发展信息服务产业。通过加强海量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开发推广高效能的网络、通信、制造业、数字多媒体交流平台和网络游戏等领域的应用软件,研究开发应用于保密传输、网络安全和身份认证等领域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加快培育一批大型网络应用服务企业,开拓网络增值服务;加快开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类产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发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或平台技术,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新型交易方式,拓展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二是发展电子元器件及终端产品。研发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片式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先进传感器技术及物联网核心控制芯片等关键元器,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促进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激光显示关键材料与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制造等产业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和分工体系建设,努力打造自主品牌。
3.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长周期等特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大知识密集产业。我市要在继续做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档次、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努力。一是加强新药创制与新技术应用。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手性药物、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及糖类药物等创新药物研发,鼓励开发控释和缓释技术、微囊技术、跨膜肽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新技术和新剂型,支持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对药物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初步建立比较先进的药物创新研发与生产体系;加强中药有效成分评价、筛选、提取、分离等新药研究和传统中药产品二次开发,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大宗药材的基地化绿色种植生产问题,运用现代工艺技术进行传统中药饮片的改良。二是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加快发展农业生物技术,重点突破农业生物基因组学、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食品加工与生物制造技术、农业生物药物靶标发现、新载体发掘利用、药物源头的微生物及产物高通量挖掘等前沿和关键技术,创制动植物新品种、新型生物农药和生物制剂、液体生物燃料、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等若干重大产品,加快发展生物种业、生物能源、动植物生物反应器产业以及农业药物和生物制剂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与先导,“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引导新材料向高性能、环保、低成本、长寿命方向发展,促进电子信息、汽车、冶金、建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一是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开发高磁能积、高抗干扰力永磁与软磁铁氧体材料、高耐蚀性和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光通信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二是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开发环保型金属焊接材料、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金属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材料、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金属制品及压延工艺等,鼓励通过研发新生产工艺和设备来提高产品自动化生产程度和质量,积极推动新型高性能金属材料在航空、汽车、信息、高速列车等行业的推广应用。三是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推广绿色化工原料及制品、高性能密封材料、新型纳米功能涂层、纺织染整纳米材料等纳米改性及复合材料、新型催化材料、新型高性能纤维、环保型可降解塑料、通用塑料改性技术、功能性氟化工制品、高性能工程塑料、弹性体材料、无公害自降解高分子材料等。四是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研发推广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电子功能材料、陶瓷纤维、高性能结构陶瓷、光功能陶瓷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5.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
新能源与节能产业是代表一个时代变革性的产业,“十二五”期间将逐步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我市应紧跟国际产业发展潮流,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系列产品;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并支持其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与节能研发、生产与经营体系,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市未来最重分量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之一。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对太阳能发电高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太阳能电池技术和核心组件的研发,积极推进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及核心组件装备国产化。二是突出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器及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和并网控制等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W级风电机组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三是推广秸秆和农林废弃物裂解生产生物油技术,非食用油脂生产生物柴油技术,淀粉、糖和纤维素类植物生产生物乙醇技术的应用;加快生物质直燃和掺然发电、气化发电系统设备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解决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高效燃烧及供热、垃圾发电二恶英处理等关键技术。
高效节能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快半导体LED照明高效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应用,鼓励拓展完善产业链,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封装技术、产业链前端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等。二是加快低温余热发电、生产过程低温热能回收、低温余热交换器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展高能耗行业生产过程的水、电和原材料的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三是开展泵、电机、空调等典型机电产品的节能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继续开展大功率变频器和智能电网的强电传输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6. 先进装备制造业
一是发展各类高性能工具、仪器仪表和大型成套设备。包括高精密、高性能仪器仪表,高性能(专业级)电动工具,高速铁路用仪器设备,中高档电机、微特电机,新型传感器,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设备,高档模具加工工艺及设备,高档数控加工设备,水力发电设备,电力控制设备,大型船用推进系统、核电用泵及阀门,轨道交通设备,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开发等。二是发展环保设备制造。集中力量开展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研究,积极开发烟气脱硫、等离子点火、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清洁燃烧利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环境自动监测等专用设备。三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推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装置,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设计制造技术,绿色流程制造技术,面向优势行业的产品创新设计平台,基于网格技术的网络制造平台,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信息化集成平台等。
7.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是注重开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机械机构运动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设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高性能传感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等在各类五金制品和通用设备上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二是开展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和高性能纤维,高档纺织品和特色纺织品,高效环保节能降耗印染后整理,新型纺织品功能性、高可靠性染整加工以及少(节)水、降耗、减排和生态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三是开展化学反应方式、介质、路径的绿色化设计技术,有毒有害原料、溶剂和催化剂的替代技术,新型催化剂开发及高效催化技术,新型高效分离、提取及过程强化技术,以及重大绿色化工新产品的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四是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专用材料、应用技术、运行管理、能效测评等关键节能技术,大面积玻璃幕墙节能技术,透明外围护结构与保温隔热功能材料,功能型节能材料和建筑设备节能改造技术等研究和开发应用;五是开展高性能塑料改性专用料、环境友好塑料、高品质皮革及制品、产业用皮塑制品和清洁化制革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着重开发皮塑加工先进装备并促进其推广应用;六是围绕服务业中的瓶颈环节,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及产业化开发,为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加强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高新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做好领导重点联系企业制度,将加快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各级领导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制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加以有效落实,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落实创新政策
当前,特别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工具,降低高新技术产业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发展。用足用好国家规定的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计征等税收优惠政策。调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的主动性,引导企业技术研究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继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知识产权政策,鼓励创造发明,加大对专利侵权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保护权利人的利益,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完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弥补缺位。重点针对鼓励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金融、扶持初创型企业成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完善补全。
(三)加大有效投入
坚持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科技发展资金使用。按照有关法律要求,确保科技发展资金年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不断强化政府财政资金对企业和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设立风险投资引导机制,发展好“创新+创业+创投”的高新产业发展模式,吸引大批国内外天使投资来我市投资入股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积极鼓励成熟企业上市融资,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自己,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考虑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扶持商业性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对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的创业投资领域。积极探索改革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不断完善推进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保险、科技信贷等业务,有效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
(四)强化人才支撑
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建立一套系列配套培养与集聚人才的政策及相应的服务管理措施,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待遇;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稳定和集聚人才。以省“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市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和海内外英才引进计划的实施为载体,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招揽高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高技术的带头人来我市创业和发展,培养一批人才集聚、合作紧密、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