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市科字〔2006〕96号
各县(市、区)科技局,市各有关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自主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金华市科技强市建设暨“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现将《金华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十二月十一日
金华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为全面推动新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金华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的决定》、《金华市科技强市建设暨“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省“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与主要成效
1 、农业科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策的实施意见》、《金华市“十五”农业科技发展计划》、《关于加快婺南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金华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金华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金华市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市106个乡镇全面推行,“金华华东农交会”、“国际茶花节”、“全国苗交会”等科技展会定期举办。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我市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围绕我市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组织共性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十五”期间,我市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农业科研、转化、创新和星火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2项,省级72项,市级446项,其中创新项目57项;国家级星火项目48项,省级56项,市级103项;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省级49项,市级23项;省科技特派员项目41项,市科技特派员项目40项;共有13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励,全市累计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项目经费3600多万元,市本级农业科技投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通过项目实施与引导,一批自主创新的农业新品种,一批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工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和转化,工厂化设施农业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业已步入一个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轨道。
3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省级婺南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不断加快,农业科技企业和民营科研机构稳步发展,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相继组建成立。农业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支主力军。目前,全市已认定省农业科技企业23家、市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36家,组建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个,省、市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8个。已逐步建立一种以农科院所、高等院校为源头,以农业科技企业为创新载体,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4 、效益农业产业化规模日益壮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已形成了奶牛乳品、生猪火腿、花卉苗木、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成为中国火腿之乡、苗木之乡、香菇之乡、中药材之乡、有机茶之乡和南方奶牛之乡,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6元。全市奶牛存栏数3.52万头,生猪饲养量345.34万头,粮食播种面积为152.73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为20.58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46.26千公顷,水果种植面积31.21千公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9.85千公顷,茶叶种植面积17.18千公顷,药材播种面积6.09千公顷,食用菌产量4806吨。同时乡村工业迅速发展,东阳磁性材料、永康五金、义乌袜业衬衫、浦江水晶挂锁等产业呈现块状集群。近年来我市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问题
“十五”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首先,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推进不快,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商品率和效益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农村人才和推广体系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尚处发育阶段,农技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激活与完善。第三,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主体投入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第四,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农业环控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能力较弱,土壤肥力退化、水土流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和解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十一五”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为突破口,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技术创新,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以引进创新为主,着力增强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2 、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各地资源条件、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重点,加强整合与集成,实现重点突破。
3 、坚持以科技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把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满足人类需求相结合,走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路子,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4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加大对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计划通过“六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专项”、“十大特色产业科技提升专项”、“五大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专项”的实施和“四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具体目标:到201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浙江中西部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示范区。“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100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认定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50个,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30家,组建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40家,培训农民50万人次。到2010年,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植、养殖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六大农业高新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加强共性生态农业技术攻关,进一步解决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生态高效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六大农业高新技术。
1 、农业生物技术
开发与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疫苗)以及生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发展铁皮石斛组培和奶牛胚胎移植技术。
2 、种子种苗选育技术
开展高产优质多抗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选育专用型新品种、资源高效利用型新品种。发掘优异地方品种基因资源。进一步研究推广胚胎移植技术,植物组培技术。
3 、农业信息技术
加快计算机技术(RS、GIS、GPS)在农业生产、病虫测报、天气预报、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用技术力度。研究推广农业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诊断决策系统、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农机具产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信箱用户,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
4 、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
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农药、重金属、兽药、抗生素、激素有毒有害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稻米、茶叶、牛奶等生产技术。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研究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开发氨基酸、有机酸、糖醇、辅酶和维生素产品。引进农产品的贮藏、运输、保鲜技术和无菌化杀菌技术及加工设备。开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技术研究,推广HACCP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
5 、农业设施工程技术
研究设施农业人工环境控制及配套技术。开展适于设施栽培的温室结构设计研究,研制温室自动控温设备和小型配套机械。研制推广设施农业专用膜、可降解膜和水果套袋等农用新材料。研究设施农业基质及营养液调配技术。研究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研究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加强工厂化种养技术设备和园林机械的研发。
6 、农业环境控制及资源替代技术
研究低丘红壤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水土保持剂及土壤改良剂,推广可降解农用膜。研究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研究减量精准施肥技术,研制高效缓释肥产品。研究农业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修复技术,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集约化养殖场粪污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畜禽废弃物臭气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沼气发电技术。研究人畜共患重大疫病综合防制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生态公益林营建技术,开展生态安全性和农业抗风险能力评价。
(二)加快十大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现代科技与常规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组织实施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专项。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转化科研成果、延伸加工产业链和应用现代农业设施,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粮油产业科技专项
一是积极开展水稻农药化肥减量化栽培技术研究,建立精准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加强粮食、油料等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引进和选育适于金华本地栽培的高产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重点建设海南水稻繁种基地。三是引进小杂旱粮和特色薯类优质高产品种,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四是加强以粮油为原料的米蛋白、功能性红曲米、低芥酸保健色拉油等新产品开发。
2 、奶牛乳品产业科技专项
一是提高奶牛生态养殖示范小区技术管理水平。以奶牛粪污综合治理和利用为重点,建立奶牛粪污资源化处置示范小区,提高奶牛饲养技术水平,实现优质、安全生产,提高生鲜乳品质。二是加快奶牛品种的改良,开展生产性能(DHI)测定,进行良种登记,组建高产奶牛核心群。在抓好奶牛统一供精、引进优质高产奶牛冻精、健全人工授精网点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奶牛胚胎移植,着手开展性控精液人工授精研究,加快优良种畜的推广和更新换代。三是加强疫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加强奶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和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防制工作。四是加强无公害绿色乳制品、功能性牛初乳、功能性酸奶、婴幼儿以及孕期配方奶粉,营养液态奶、奶酪等新产品开发。五是开展高产奶牛瘤胃微生物定向调控技术,小肽营养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