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6-01-23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电子政务中心
|
|
村官抓项目、抓经营,抓出了成效。记者近日在柯城区农村采访时,被一批村官的“项目故事”深深吸引。 故事一:项目滚动让穷村变富
一个原来村集体经济长年“赤字”的空壳村——花园乡桥头村,近7年里,接连办起市场,盖起厂房,引进10余家企业,村集体资产增至200万元。 村会计毕有法相告,桥头村位置偏僻,好些年村账上一分钱没有。现任党支书吴锡成说,集体经济的启动点在“包装项目,滚动建设。”村里建设启动的‘第一桶金’是一处废弃菜场。当时村里平整了那块废弃菜场,然后转让给村民建房。利用这笔钱,又抓住市、区两级政府“三江”治理的契机,对整个村庄作了规划,浇筑了一条1000余米长的村主干道和600米长的防洪堤坝,村庄环境有了改观。村里工作有起色,凝聚了大伙的心。 在国土部门支持下,村里包装起土地整理项目。“土地整理200亩,造田造地300亩,用这笔国土部门配套的钱,村里投资20万元加固扩容了西山水库,投资5万元建造了6公里防火隔离带。”“最关键的是村里还建成80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借此引进了奶牛场、织布厂、矿泉水厂和木材加工厂等10余家企业,为桥头村民创造了100多个就业机会。”吴锡成说,现在桥头还从四川、贵州等地招了不少工人。
故事二:蔬菜配送项目激活半村农家
在万田乡余家山头村,村民余新华和我们讲了村主任投资蔬菜配送项目,从而激活全村大棚蔬菜销售的故事。 “前几年,种什么菜拍脑袋,亏钞票;去年以来,种啥菜,看市场,听公司,供不应求。”余新华说,余家山头村处于城郊,不少村民有种菜的习惯,由于销售、信息渠道不畅,效益波动很大。 “2003年,我专门去了一趟上海考察蔬菜市场,上海的蔬菜配送对我触动很大。”村主任余新建相告,次年9月,他投资200多万元,办起衢州首家农副产品配送公司——衢州市龙印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专门给城里人提供净菜配送服务。 “现在我们给衢州城里8家单位送菜,并和沪、杭等大超市联合,为长三角地区提供鲜菜,每天配送量七八吨。”余新建说,全村现已有一半以上农户种起了大棚蔬菜,包括附近乡村,这个项目已带动农户蔬菜种植面积1000余亩。
故事三:旅游休闲项目雅了整个村庄
“到周迅家乡,看桔子红了”,这句话已成为石梁镇坎底村村民的“农家乐”推销词。 “坎底人文积淀深厚,又有千亩桔海,但一直以来,缺乏一个好项目作为载体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村支书王村侬介绍,去年以来,村里请专家进行规划论证,最后决定上马旅游休闲项目。 眼下,坎底投资近100万元,在村口修复了古碓,石梁溪上搭起了廊桥,山上建了观景亭,借千亩桔海,推出了“周迅家乡采摘农家乐游”项目。 “该项目推出后,村民和城里人接触多了,卫生习惯好了,每户自觉要求实行‘门前三包’。”王村侬说,关键是村民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前不久,村民就自发请城里文化人来参与评选出“磴桥卷水、绕村清泉”等坎底十景,还有几位村里的老人正准备编一本《坎底典故集》呢。
|
|
|